提要:文章提出了產業大國、產業強國的評價標準,并分析了中國與紙業強國間的差距所在;文章闡述了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指導思想在造紙工業發展中的具體體現;文章預測隨著外資進入中國的步伐加快及國內企業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用10年時間,中國可以發展成為世界紙業強國。
關鍵詞:中國紙業 產業大國 產業強國 指標體系 新型工業化
2001年中國紙及紙板產量首次超過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位。以此為標志,中國成為毋庸置疑的紙業大國,到2002年,紙業大國的地位得以進一步鞏固:
——2002年中國紙及紙板總產量3780萬噸,排名世界第二位,總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11%;
——2002年中國紙及紙板消費量4332萬噸,排名世界第二位,消費量占世界總消費量的14%;
成為紙業大國,成就來之不易,這是造紙界幾代人努力奮斗的結果,令人欣慰、值得驕傲。但與此同時,業界也深知,中國是紙業大國但還不是紙業強國,而成為世界紙業強國,才是中國紙業的最終夢想。
那么,中國與世界紙業強國間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如何才能成為紙業強國? 何時才能實現中國紙業的最終夢想?!
1“大國”、“強國”指標體系初探
要成為紙業強國,首先就要清楚達到什么水平才能算是紙業強國,即要有一個評價標準。但目前尚沒有統一的產業大國和產業強國指標評價體系,更沒有造紙行業產業強國的評價標準。因此建立一套較為完備的產業大國、產業強國的指標評價體系,用以衡量行業發展水平,引導行業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就產業大國與產業強國的指標體系提出一些粗淺見解,與大家商榷。
1.1產業大國標準及對中國紙業的評價
關于產業大國,主要是指產品產量大,但由于有的行業的產品存在個性化差異,其產量不具備可比性,因此還可以使用總產值這一指標來衡量產業的大小。考慮到中國的單位產品價值量一般低于發達國家單位產品的價值量,因此用總產值來衡量產業大小時,其排名指標可稍落后于產量排名指標。據此,“產業大國”須具備以下兩項指標中的一個:
產量排名位于世界前五名 總產值排名位于世界前十名
由于中國的紙產量已經是世界第二名,按上面的標準,中國是紙業大國。
1.2產業強國標準及對中國紙業的評價
關于產業強國,評價指標體系就相對復雜些。強是相對于弱而言的,目前在對我國的產業現狀進行評價時,一般認為我國在某些行業雖然是產業大國,但與產業強國差距甚遠,表現在缺乏核心技術、缺少知名品牌、產品附加值低等眾多方面,從而使產業強國變成“可望而不可及”。
實際上,由于存在著全球范圍內的產業分工,即使是產業強國也不可能在產業鏈的所有環節上都位居第一。作為產業強國,主要應具備在產業分工中有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能力,以及高水平持續發展的能力即較強的產業生命力。反映在具體指標上,產業強國應達到以下標準:
行業平均經濟效益指標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對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污染要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出口量達到世界出口總量的10% 至少有1家企業進入世界前10名 行業最新技術在1年內應用到本國企業生產實踐中
以上指標基本涵蓋了產業的贏利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國際市場占有率、產業集中度及科學技術水平。如果能基本達到以上指標,則可以稱得上是產業強國了。
顯然,中國造紙行業還達不到以上指標,因此中國紙業目前還不是紙業強國。
2 中國與紙業強國間的差距
就目前的情況看,中國具備發展成為紙業強國的基本條件:中國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勞動力也比較便宜,這是產業分工中其它國家所不能替代的核心競爭優勢;從多年持續高速發展的狀況看,中國紙業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
但按產業強國的5項評價指標,目前中國與紙業強國間還有一定的差距:
——行業平均經濟效益指標方面
能夠反映行業經營水平的經濟指標有很多,這里采用銷售利潤率、產值利稅率及人均銷售收入三項指標來進行比較。從銷售利潤率、產值利稅率這兩項指標上看,中國應該是達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銷售利潤率:2001年世界前150家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為4.8%,而2002年中國造紙行業的平均銷售利潤率已達5.5% ,超過了國外大企業水平。
——產值利稅率:由于不掌握全世界造紙企業平均的經營數據,這里以中國的外資企業(一些外資企業本身就是紙業強國的公司的組成部分,如蘇州紫興公司、芬歐匯川常熟紙廠)的平均經濟指標來代替國外平均水平,與中國造紙企業的平均水平作對比。2002年,外資企業產值利稅率為7.98%,而全行業產值利稅率為5.21%,兩者相差不大。
但中國在人均指標水平上差距較大:2002年中國外資造紙企業人均銷售收入為45萬元/人,全行業平均為17萬元/人;外資造紙企業人均利稅6萬元,全行業平均水平1.8萬元。
——能源消耗與污染治理方面
中國紙業在能源消耗與污染治理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較大。
制漿耗水量方面,以漂白化學漿為例,國外先進企業的噸漿用水量一般為35-60噸,而中國即使按最新公布的取水定額標準,也在90-150噸;造紙耗水量方面,以書寫印刷紙為例,國外先進企業的噸紙用水一般為5-10噸,而國內用水為35-60噸。國內企業用水是國外企業用水量的3-6倍,而且實際生產過程中,國內很多企業還不到國家取水定額標準。中國紙業綜合能耗是先進國家的1.5倍。
在污染治理方面,中國與紙業強國相比,無論在思想意識上還是實際治理水平上,差距更大。一些小企業不能達到國家排放標準,甚至以犧牲環境來換取發展。
——產品出口方面
2002年我國出口紙品數量在180萬噸,約占世界紙品出口總量的1.8%,這與產業強國指標要求的占貿易總量10%以上相差較遠。但考慮到中國紙業市場是全球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產品首先要滿足國內市場需求這一現實情況,中國紙業出口量能達到全球貿易量5%就比較理想了,也就是出口要達到500萬噸以上。目前這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
——大企業在世界排名位次方面
中國紙業的大企業在全球排名方面比較落后,與世界前10名企業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2002年,APP銷售收入27.5億美元,全球排名第22位(但其有一塊業務在印尼,不算完全意義上的中國企業);臺灣永豐余銷售收入5.6億美元,排名世界69位;晨鳴紙業銷售收入為5.4億美元,排名第75位。晨鳴紙業與排名第10位企業相比,人數相近,產量相差7倍,而銷售收入相差14倍。
中國企業與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國國際紙業公司相比,差距更是懸殊:國際紙業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第72位,公司有10萬名員工,2002年其銷售收入為249.76億美元,這一數字是中國造紙行業總產值的1.48倍。
——最新技術應用方面
造紙行業是技術密集性產業,技術反映在從工藝到裝備等多個方面,但主要是反映在裝備上,裝備水平決定了生產規模與產品質量。國內企業裝備與國外相比,總體上比較落后,但是近年進行技術改造的重點企業引進國外生產線,擁有了較為先進的技術裝備,世界上先進的造紙裝備在中國幾乎都能看到。這些精良的裝備即使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也具有較強競爭力。
目前全世界每3臺新紙機中就有2臺為中國定購,這說明,最新裝備與技術基本上能在中國立即應用,中國在新技術的應用方面,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這一項指標已經達到產業強國的標準。
綜合以上分析,中國造紙企業與紙業強國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人均生產率低、污染大、能耗高、缺少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龍頭企業幾方面。
3 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創建紙業強國必由之路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加快現代化進程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從紙業大國到紙業強國的必由之路。
新型工業化道路這一指導方針,體現在造紙工業上,就是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利用先進技術發展高附加值產品
如采用濕部化學技術及紙張涂布技術,提高紙張質量;建設一批高附加值項目,生產面向國際市場的高檔產品如特種紙等。
高附加值是相對于其成本而言的,因此紙張生產要注重降低成本。近年來,繼新聞紙、銅版紙之后,國際上低定量涂布紙及超級壓光紙發展迅速。以機械漿為主要原料的低定量涂布紙,相對于以化學漿為原料的紙張其成本較低;而超級壓光紙是以機械漿和廢紙、礦物質為原料,其中礦物質的填充量最多可達30%,礦物質成本遠低于木纖維原料的成本,但超級壓光紙的印刷質量又很好,A級超級壓光紙其性能可達到低定量涂布紙水平。低定量涂布紙、超級壓光紙都是高附加值產品,應成為今后重點發展的產品。
——通過改進裝備和工藝,降低能耗,提高資源利用率
如采用連續蒸煮技術,縮短工藝流程和生產時間;通過上熱、電聯產項目,提高能源利用率;通過堿回收和污水治理項目,使燒堿和中段水循環再利用;通過建設速生豐產林和建設化學機械漿項目,提高木纖維供給量及纖維利用率;通過填加廢紙、機械漿及礦物質來節省纖維原料,提高資源利用率。
——將環保達標作為產業發展的第一要素
中國造紙工業年廢水排放量占全國工業總排放量15.6%;排放廢水中化學耗氧量占全國工業總排放量43.5%。由此可見造紙工業在環保方面的“重要地位”。造紙工業的污染問題不解決,不但產業發展受到限制,而且將對社會發展帶來難以彌補的災難性后果,因此造紙工業必須把環保達標作為產業發展的第一要素。
要吸取一些地區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訓,堅持“三同時”原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采用氧脫木素法、無元素氯及全無氯漂白等先進技術,減少對環境的危害;適當提高木漿和廢紙比重,減少污染排放量;通過集中制漿、分散造紙的辦法解決當前中小企業污染治理難的問題;堅決關閉治污無望的小企業。
——建立有利于發揮人力資源優勢的發展機制
造紙工業投資額大,在計劃經濟時代,項目建設主要是由國家投資,這一歷史原因造成了造紙工業的國有成分比重高。但國有企業的經營效率相對較低,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外資企業間的差距就更大:以2002年人均利稅額為例,國有造紙企業為9千元,全國企業平均為1萬8千元,而外資企業為6萬元。
創造一個有利于企業家、高級管理人員和科技工作者發揮才智的激勵機制,這是做強造紙產業的重要保證。只有事業做大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
——利用后發優勢,借鑒成功經驗,少走彎路
項目建設要高起點,有的要瞄準國際市場,一步到位。由于中國木纖維資源總量有限,造紙工業的發展更要在提高內涵上下功夫。要做好發展規劃和協調工作,減少重復建設。有的方面還可以變劣勢為優勢,如我國森林覆蓋率低,這是不利因素,但宜林荒地多,有發展速生造紙林的空間,這又成為一種有利因素。要借鑒國外速生豐產林建設與管理方面的成功經驗,減少自己摸索的時間,少走彎路。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造紙工業具有生產流程長、設備自動化程度高的特點,有進行信息化建設的良好基礎。采用ERP(企業資源計劃)等先進信息手段來提高企業管理水平、降低管理和生產成本,從而提高盈利能力,是使企業更好發展的重要舉措。特別是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通過分銷管理信息系統,能夠提高企業的市場反應速度、創造出客戶滿意的高水平服務質量,這是企業擴大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
4 創建世界紙業強國進程預測
按照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下去,中國紙業就能夠進一步做大做強,就能夠不斷縮小與紙業強國的差距并最終成為世界紙業強國。影響中國紙業強國進程的關鍵因素有兩個,一是國外大企業進軍中國的進程;二是國內內資企業的國際化程度。
造紙工業是資金密集型產業,中國紙業要躋身世界紙業強國,決不能僅僅依靠國內內資企業,而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國外企業到中國投資建廠,帶來先進的裝備及技術。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就成為中國紙業的組成部分,就成為創建紙業強國的骨干力量。
從目前進程來看,中國紙業正處于外資涌入的高峰期,特別是2002年新的外商投資指導目錄將造紙列入鼓勵投資類及中央下放項目審批權后,大批外資項目開始啟動。這些項目的產品不僅能滿足中國國內市場需求,還會出口到亞洲乃至世界其他國家,將真正體現出“強國”二字的含義。
目前外資企業在個數上占到全國造紙企業的8%,但產值占到全行業的29%,利潤占到全行業的46%。預計5年內,外資企業將從目前的重要力量變為中國創建紙業強國的主導力量。
影響中國成為紙業強國進程的第二個因素是國內企業的國際化水平。要成為世界紙業強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要高。國際化程度的高低不僅表現在設備與產品達到了國際水平,重要的是企業能在產權方面與國際大企業相融合。按現代企業并購理念,并購別人表明你有實力,被人并購表明你有價值。由于國內內資企業目前整體裝備水平還不是很高,國外企業并購國內企業的例子不是很多(從發生的幾起國外企業并購國內企業案例可看出,被并購的中國企業裝備都是很好的)。隨著中國國內企業技術改造步伐的加快,擺脫了“瓶瓶罐罐、小打小鬧”的現代化造紙企業,就與國外大企業“門當戶對”了,那時,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間的相互持股及兼并整合就會成為尋常之事,就能打造出可進入世界前10名的中國紙業巨頭,這一時間需10年時間。
此外,由于大企業的加快發展,產業集中度也將迅速提高。從1995年工業普查時的7000家紙廠,縮減到如今的3500家紙廠,用了8年時間;預計再有5年時間,目前3500家紙廠就能再縮減一半;預計從現在起10年內,中國造紙企業的數目會縮減到1000家。落后小企業被淘汰,將使中國企業的平均經營水平大大提高,紙業強國的各項指標就一定能達到。
時光已是2004年。回首過去,中國紙業已取得了驕人業績;展望未來,強國之夢并非遙不可及。只要沿著新型工業化道路再奮斗10年,中國成為世界紙業強國的夢想就一定能夠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