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計委已批發全國重點地區速生豐產用材林基地建設工程規劃。這標志著中國歷史規模最大、范圍最廣、時間最長的速生豐產林建設工程正式啟動。
根據森林分類區劃的原則,速生豐產林基地建設范圍主要限定在400mm等兩線以東,自然條件和立地條件較好,地勢平緩,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地區,涉及河北、內蒙古、福建等18個省(區)。
工程建設規劃所需資金主要通過銀行貸款、企業和個體林農自籌解決。
日前,中國造紙學會副秘書長李玉華告訴記者,中國造紙學會的電話異常繁忙,其中,不少人是來聯系速生楊的有關事宜。企業種樹情緒高漲,這在以前是沒有的。
造紙企業如此熱衷于種樹確有其緣由。
國家718億元建速豐林為紙業輸血的明朗舉動,使得造紙原料供應商和制造商喜出望外。而隨著“林業六大工程”之一的速生林工程正式推開,15年后提供木材13337萬立方米、滿足國內生產用材需求量40%的利好,著實上緊了造紙企業造林的發條。
盡管林地放開被認為是林紙結合的破冰之舉,但是政府的管理層面大部分沿襲的是舊有模式。中國造紙學會科技咨詢服務中心秘書長胡文利告訴記者,實際操作中存在不少羈絆。
中國輕工企業投資發展協會理事長胡楠,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理性的分析。他認為,林業和紙業的資本一體化,是一種法制規則下的市場交易行為,在現行體制下,實現林紙一體化的交易費用很高,甚至無法交易,根本原因是制度性障礙。
市場化“放”生
“林紙一體化的根本問題在林而不在紙。”胡楠坦言。
號稱“金牌戰略”的林紙結合已經呼吁多年,真正拿上桌面還只是這幾年。
我國可采森林資源不足,但對造紙原料的供給是充分的。2002年12月20日,國家林業局兩位司長寇文正和張蕾經過統計得出這樣的結論。
“如此豐富的林業資源紙廠不肯用,為什么行業多年喊發展木漿生產而無濟于事,造成漿、紙產品大量進口?”胡楠開始提出這樣的質疑。
問題的核心在于林業的產業市場化程度太低。胡楠說,過去談“林紙結合”,其實是行政關系上的部門結合,是“只談不合”。現在談林紙一體化,即經營一體化,更深層次地說,是通過產權清晰的多元化投資主體結合而成的資本一體化。
在市場化層面上,把生態林與工業人工林區別對待是明智的做法。
胡楠告訴記者,林業一向強調“惡管山”、“嚴管林”,但后者是市場中的競爭性產業,強調的應該是“放”,而不是“管”。依法放開的出發點是如何調動投資者和廣大林農的積極性,如何推動林業產業化經營。
一直以來,由于林地使用權和伐木權分離,業主對所經營的林地沒有自主處置權,傷害了造紙企業把造林當作第一車間的積極性。胡楠說:“其實農民是最實在的‘理性經濟人’,只要政策、法律適應市場規律,農民種樹只會越種越多,絕不會亂砍濫伐。”
國際上不乏這樣的例子。一些大的紙業集團,僅用了10多年時間就發展起大規模、高效率的林紙一體化產業,且隨著造紙對木材需求的刺激,林木不但沒有越采越少,反而農民種樹的熱情更高,森林更多,同時,造紙企業的木材自給率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1998年,美國國際造紙公司擁有279萬公頃的林地面積,木材自給率為34%;巴西的大型紙漿廠,木材原料絕大部分來自自己所有的人工林,而且距離工廠不超過100至300公里。
胡楠剖析,相對于林業來講,我國紙業進入市場較早。上個世紀80年代,紙業的商品交易就已經開始由市場自發調節了,再加上這兩年外資和民營資本的高速發展,它在資本結構方面的市場化程度又上了個臺階,而林業的市場化腳步才剛邁出。
一個市場化程度很低的行業和一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要實現市場經濟中的一體化,是極為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他承認,市場機會的作用,已經開始顯現,并得到了不小的回報。北京天則研究所預言的“每年將有200億元到300億元私人資本(含外資)被吸引到林業”并非言過其實,但廣東以外的廣大地區,目前還少有私人資本介入,諸多障礙捆住林紙市場化的后腿,也是個不爭的事實。
使用權之爭
最近,記者走訪國家林業局,其速生豐產林辦公室有關人士透露:“從總體上看,外資紙廠的融資能力要比國內企業強得多,加上各地重視外資企業投資,在今后爭奪有限的造林資源和使用權時,國內企業處境不利。”
土地使用權放開后,一批已經擁有林基地的造紙企業會很快成為我國紙業的主要力量。業內說法,我國紙業的“國家隊”陣容將很快確定下來。
也就是說,國內企業的優劣分化將從此加速。國內各造紙企業的急躁情緒可想而知。
2月25日,渭南市市委、市政府與西安中富集團公司、香港國泰林紙公司達成共識,投資40億元營造速豐林180萬畝。
這是距現在最近的一項大規模投資。事實上,這樣的投資近年來多如牛毛。
日前,記者從中國造紙學會了解到,到2003年年初,可統計的共有41家造紙企業上報植樹造林計劃,2001年到2010年規劃造林總面積達到306.04萬hm 2。而關于外資造林的面積,目前還沒有詳細的測算。但很明顯的一點是,廣東吸引外資先拔頭籌。從廣東林業利用外資項目高達96個不難看出,外資介入的速度風卷殘云,競爭白熱化。
外資的戰略眼光遠在國企之上是無法否認的。如今,當我國企業還在為找到未來投資點興奮不已的時候,APP最早在廣西種下的林子,已經可以輪伐了。
由于外資來得太猛太快,很多人不能接受。尤其在土地的使用權上,曾持有“不宜由外資控股,更不能獨資”等主張的不在少數,更有人放言外資出錢租用大片荒山種樹是“國土淪喪”。
這并非空穴來風。胡楠告訴記者,事實上,1995年APP最初開始在我國廣西進行林紙一體化戰略性投資時,就已經出現了不同的臆測。
“如果超越自我站在我國紙業結構的戰略高度上,并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就知道這種阻擋從長遠來說是不利于我國紙業發展的。”胡楠很早就這樣說過,“一個競爭性的產業越靠保護生存就越落后。”要實施林紙市場化,最終建立一個產權清晰、競爭規范的產業市場經濟模式,核心就是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實現由國家投資為主向外資和民間投資為主轉變。
現在,值得欣慰的是,外資介入的成熟度很高。
目前,除廣東之外,APP已經有了在廣西50萬畝林、海南70萬畝林的不俗業績。APP中國區總經理姚旭升說,今年,他們的海南計劃開始上馬,目標指向100萬畝林。當然,APP的胃口絕不僅于此,它希望放長線于10年內,在海南建設350萬畝林地,在廣西建設450萬畝的林地,這應該是海南、廣西兩地有較大開采價值的速生豐產林地了。
姚旭升在電話中篤定地告訴記者:“APP從來就沒放棄過中國戰場,即使在2001年上半年,APP總公司遭遇債務危機,其在中國的業務仍在繼續。”
最新消息稱,加拿大嘉漢林業國際有限公司日前與廣東云浮市簽訂原料林基地的近萬公頃的租賃合同,同時與西江林業局進行了2000公頃造林項目的談判。
至此,廣西、廣東、海南這些最有條件來開展大面積種植制漿所需要的闊葉林的地方,外資都已經插足了。
天相投資的一位分析師認為,引進外資發展速豐林,解決國家資金不足,這實際上是整個林紙產業政策的重大轉變。
在爭奪土地使用權上,矛頭并非集中在單一的國企、外資之間,甚至外資之間也在互相較量。彌漫在去年下半年廣西上空的硝煙值得一提。
“兩虎爭一山”,全球排名第二的造紙商斯道拉恩索和排名第十的APP,為爭奪我國有限的高效經濟林地開始交火,并凸現出惟我獨尊的鋒芒。新加坡亞洲紙業、泰國順和成集團等也都沒有等閑視之,不動聲色地開辟人工林,且圍下了不小的圈子,為未來的造紙做準備。
“以集體林場的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帶動國有林場的改革,并逐步放開林地使用權的交易,最終過渡到永久性的林地使用權,并可在大范圍內依法流轉。”在使用權的歸屬上,胡楠的“無為而治”,恰到好處地詮釋了清除林業制度性障礙的關鍵。
至少,這個問題算是目前進展得較樂觀的一個。
稅費門檻
最近,有投資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投資100萬元種400公頃速豐林,七八年后就能輕松將600萬元的純利收入囊中。
樂觀的預期來自國家鼓勵民營資本投資速生豐產林。但是大部分開始上馬林紙一體化的造紙企業,都感到了艱于呼吸的負重,最大的莫過于稅賦。
造紙學會專家顧民達告訴記者,目前,我國木材在流通環節的稅費達20多項,占一次銷售價的50%以上,加上采、集、運成本和地方有關部門額外增加的收費,合計高達70%以上。
在這個問題上,胡楠認為,因為政企不分,完整的林業過程被人為割裂,劃分成營林、森工、流通三個部分,導致稅收計征環節改變,征稅范圍擴大,造成多稅并列,重復收稅。這樣,稅費制度就失去了均衡市場條件下的公平,使營林投資者的收入僅為木材價格的20%左右,對農民和其他的投資者來說,這是一種強制性的剝奪。
拿目前200萬噸木漿900萬m 3造紙用材來說,如果稅費全免除了,大概有20億元,即使將來發展到1000萬噸木漿4500萬m 3木材,也不過是100億元。
而這本來就是應該付給農民的“發展債”。
記者日前從青山紙業了解到,在福建省,林農的木材銷售收入中,有48%是國家和省里的12種稅費,28%是市、縣、鄉、村的各種收費和提留,扣除17%的采伐、運輸和銷售成本,真正兌現到林農手中的,僅有6%-8%。
事實上,大多數地方對林業稅收的意見從未停止過。盡管很多人寄期望于落實國家計委、財政部、國家林業局2001年2月聯合下發的《關于加快造紙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文件上。這一文件有減征收購環節的農林特產稅(8.8%)、育林基金(12%)自提自用等規定。
但業內人士對此不置可否,認為這些規定能發揮多大的作用,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各林業大省為保證各級財政穩定,在林業稅費上的回旋空間并不大。
至少,現在各省還沒有統一的規定出臺。
不確定的方面還來自于積弊時久的地方利益。
記者日前電話咨詢廣東林業局,其新聞中心負責人介紹說,省政府給予投資速豐林很多優惠政策,如簡化林地轉讓、租賃手續,穩定經營權,減免部分稅費。而廣東臺山市對于規模達667公頃以上的民營資本,還將返還50%的育林基金。
無疑,在稅收待遇上,廣東省開出的清單是吸引眼球的。由此,也就不難理解廣東林業目前在吸引外資上占據的上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