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樂山日報訊
日前,省文化廳相關領導率四川大學、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一行前往夾江縣,對該縣手工造紙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進行了調研和指導。
夾江手工造紙始于隋盛于唐,明清兩代列為“貢紙”,欽定為科場所用之“文闈卷紙”。夾江至今仍保留著明代《天工開物》記載的手工造紙工藝流程,含15個大環節、72道工序,非常珍貴,是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的變遷,由于白甲竹、水竹等原料缺乏、生產工序簡化和經濟效益不高等原因,夾江手工紙制作技藝瀕臨斷檔,傳統技藝的傳承岌岌可危。
手工造紙在夾江具有廣泛的社會生產基礎,分布廣泛。在丘陵深處的馬村鄉,村民傳承古法舀紙為生,幾乎原版再現了蔡倫造紙術。全縣共有大小手工造紙作坊2500多戶,年產“大千書畫紙”等各類宣紙5000余噸。華藝、云龍、雅藝等品牌的手工造紙暢銷國內外。四川夾江手工造紙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家手工造紙博物館,坐落在千佛巖風景區,入選全國“百佳最具魅力博物館”。馬村鄉“大千紙坊”一直向游人開放。2004年以來,該縣實行“集中蒸鍋、統一治污、分戶造紙”,治理了污染,引導造紙企業合資、合伙、聯營和兼并,走規模化、品牌化、產業化道路,保護并做大做強“大千書畫紙”這一國寶產業。
目前,該縣已進一步加強了申報工作機構,明確責任,落實經費,正抓緊制作高質量的申報文書和錄像資料,制定手工造紙保護和發展規劃,積極以“大千書畫紙”原產地的品牌向國家申報國寶產權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原產地域產品,打造“巴蜀紙鄉”文化品牌,建設全國手工書畫造紙文化產業基地。
(鄭友軍劉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