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新聞網和靜7月26日專稿 題:回天之力——天力紙業公司改制發展紀實
作者:張艷麗
龐大整潔的廠房內,一個寬1.72米、重300公斤的紙筒在紙機滾軸上飛速旋轉最后幾秒之后,一整卷白色成品紙產生了。7月18日,記者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天力紙業有限責任公司廠房看到了這一幕。身旁的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袁素霞自豪地告訴記者:新疆已有二十多家報社選用我們的新聞紙,天力紙業公司已成為新疆再生新聞紙業無可比擬的龍頭企業。
天力紙業公司的前身是農二師湖光造紙廠。一個虧損破產的企業是如何通過改制發展起來的呢?
改制——勢在必行
2001年,湖光造紙廠破產了,700多名職工除分流一部分還有600多名下崗職工需要安置。一時間,鬧離婚的多了,上訪的人多了。是任由破產還是組建改制?職工們在思考,師黨委在討論。師長習新民一語中的,明確指出:改制!原因很簡單,為了社會穩定,為了優良資源的再利用,為了職工的再就業,更為了保留一個產業。
2003年3月,企業改制正式運作。經營者入大股,員工入小股。董事長袁素霞、總經理楊忠濤、副總經理明東向親戚、朋友借錢帶頭入股15萬元、9萬元和8萬元,吸納了91名股東入股112.2萬元。6月份,以天力紙業有限責任公司命名的股份制企業注冊成功。然而,正當公司面向社會進行“微機部分電控改造、熱泵循環熱能力利用、廢紙脫墨生產線”項目招標,公司準備安裝新設備的關鍵時期,一些人動搖了,要求退股。在只有46人入股的情況下,公司采取“丈夫幫妻子,妻子幫丈夫”一幫一做工作的辦法,終于留住了78人。10月份新設備安裝完畢,11月開始機械聯動、空轉試生產,2004年3月正式投產,改制終于獲得成功。
創業——群策群力
創業的道路是艱難而曲折的。用天力公司員工的話說,他們今天的成功源于眾人劃漿開大船的團隊精神。
在天力公司,領導層和員工層始終是擰成一股繩勤奮創業的。為了生產產品的定位,公司領導多次到內地考察,反復考證,最終將產品定為疆內市場潛力大、污染小、易治理、國家支持的綜合利用新產品——再生新聞紙。
2003年新疆沒有一家生產新聞紙的廠家,再生新聞紙更是空白,而新疆卻有年需求量達4萬噸新聞紙的市場。
看準了這一點,公司員工在生產上扎扎實實實踐著“四個突破”:科技突破,將紙機車速由原來的220米/分鐘進行兩次提速后達到285米/分鐘,使產品產量大幅度提高,噸紙節約成本200元;質量突破,從武漢、山東、北京等地請來技術人員提高脫墨技術,產品質量被自治區輕工業產品檢驗站評為優質產品;管理突破,由以往每萬噸紙生產量需1000多人到現在每萬噸紙生產量只需130人,每人年可生產紙量20噸;觀念突破,以公司為家、與企業共存的觀念增強,公司全體員工至今沒有節假日。公司“金牌”工人葛斌在搞好機修的同時,對烘干部齒輪箱潤滑油進行革新,僅此一項為公司節約成本10萬元。紙機抄造班班長張振軍經常帶領員工工作12小時以上,無怨無悔。
發展——運籌帷幄
在短短的兩年時間內,公司從改制時的舉步維艱到走上正軌,又從走上正軌到逐步盈利,生產的再生新聞紙遠銷伊犁、喀什,產品覆蓋全疆二十余家報業,特別是在與《新疆消費晨報》、《新疆日報》的合作中獲得了良好的信譽。天力新聞紙產品的鋪開,也改變了多年來新疆報業用紙基本上由廣東和內蒙古一統天下的局面,為降低新疆報業新聞紙價格作出了貢獻。今年上半年,公司新聞紙同比增加3383噸,完成工業總產值1535萬元,利潤同比增加29.65萬元。
面對著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市場,總經理楊忠濤胸有成竹地說:我們將盡快上馬2萬噸再生新聞紙生產線,爭取在最近兩年將新疆同類紙業市場份額占到80%。目前,我們正投資50萬元用于安裝電子磅秤、加裝濃縮機,修建泵房和沉沙盤流水線,以此降低成本,提高產量和質量,同時研究開發雙面彩印新聞紙等新產品,真正把企業做大做強,早日實現天力人致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