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www.0a2m.com
2005-11-12
環保局 |
近年來,環保局始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以改善環境質量為目標,積極采取措施推動環保工作順利開展。截至10月底,我市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245天;蟒河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87.5%,城市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均超過省、市環保責任目標進度,受到省政府通報肯定。 一、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 一是連續10年舉辦“濟源環保世紀行”新聞宣傳活動,大力宣傳治理污染的好典型,推廣好經驗,激勵先進,鞭策后進。二是在每年“6•5”世界環境日期間,由主管市長發表電視講話和署名文章,增強全社會的環境保護意識。三是以環保專項執法行動為中心,并結合各階段環保中心工作,利用電臺、電視臺、報紙、宣傳欄、專刊、互聯網等媒體大力開展輿論宣傳。四是設立環保熱線電話12369,隨時接受群眾咨詢,受理群眾舉報。 二、強化制度建設,落實目標責任 一是實行工作“零報告”制度。要求工作人員每天定時報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結果,及時反饋省控斷面水質情況,確保環保問題發現及時,解決到位。二是完善環保執法監管網絡。新建成了蟒河南官莊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市環境監測站和環境監察支隊的標準化建設也正在緊張進行中。三是堅持環境保護“一把手”負責制。堅持各單位、各企業“一把手”對環保工作“親自抓、負總責”,對當地環境與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高度關注,親自調查研究,安排部署,督促檢查,切實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組織到位。四是嚴格落實環保工作目標責任制。繼續把環保目標納入各鄉鎮辦事處、有關局委及重點企業的年度責任目標,嚴格進行考核。 三、嚴格項目審批,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一是根據國家和全省“十五”環保規劃,制定了《濟源市“十五”環境保護規劃》和《濟源市2003—2005年環境污染防治方案》,明確要求:全市所有新、改、擴建項目,都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環保“三同時”制度,對不符合環保標準和要求的項目,嚴禁批準建設。今年以來,共上報省環保局審批項目5個,市批項目75個,驗收建設項目8個,所有審批項目均符合國家和省產業政策規定,建設項目審批率和“三同時”執行率均達100%,從源頭上杜絕了新污染源的產生。二是對無污染、少污染以及轉制換牌的項目,大力扶持,從速從簡審批。目前,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利潤空間大、社會效益好的工業項目如煤化工、石晶光電、水處理劑、生物農藥、聚芳硫醚、納米材料、煤炭配套機電產品等已相繼開工投產,使我市的產業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城市品位得到進一步提升。三是對水泥產業結構進行重點調整。經市政府研究決定,我市將提前1年,即在2006年年底前關閉淘汰所有水泥企業機械化立窯生產線。對保留的水泥企業,強化環保監管,凡發現超標排污,或治理設施不能正常運轉的,堅決停產整頓。 四、嚴格執法監督,強化污染治理 一是結合全省統一開展的“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制訂了具體工作方案,建立健全了工作臺帳制度,對全市范圍內近年審批的建設項目、企業排污情況及已關閉的“十五小”和“新五小”污染企業死灰復燃現象進行全面檢查,摸清企業污染現狀,并采取斷電措施予以打擊:對正興玉米淀粉生產線和克井柿檳小造紙、市區西北的小土焦等“十五小”企業,全力叫停。目前,已有28家企業或生產線被叫停,超出省定目標21家,尤其是中原紙業、三龍紙業和太行再生紙生產線的依法關停,使蟒河和解放河水質得到極大的改善;對未經審批、無環評手續、導致污染加重的建設項目,如電解鉛、合金鉛、電極板、泡花堿以及下街的小制革等,責令其限期治理或依法關閉取締;對在城市集中供熱、集中供氣覆蓋區域內的25臺燃煤鍋爐依法進行關閉,目前,已關閉到位12臺,11月底前將全部關閉到位。二是以二氧化硫、粉塵治理為重點,強化企業排放物治理。要求企業大力開展廢氣脫硫治理,并實行限期治理制。目前,豫源化電1#、6#、7#爐廢氣脫硫工程基本結束,濟鋼粉塵治理近期可完成;豫光金鉛治煉尾氣治理已完成招標,萬洋鉛業、金利冶煉2家企業尾氣脫硫治理已完成。同時,要求重點排放二氧化硫的企業安裝二氧化硫自動在線監測系統,并與環保部門聯網,實現二氧化硫排放狀況及時監管。三是以開展清潔生產試點為契機,出臺扶持意見,鼓勵企業深度治理污染。四是抓住國家正在開展循環經濟試點的機遇,爭創循環經濟示范市,促進我市循環經濟快速發展。目前,我市多家大型企業均已開展了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如濟鋼采用高爐噴煤和高爐煤氣綜合利用等新技術,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豫港焦化已初步形成煤—焦—化循環體系,增強了企業的發展后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