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渭南:解除“流域限批” 走科學發展環保之路
■本報記者 潘英麗
2007年9月11日,國家環?偩窒掳l《關于解除陜西省渭南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限批的通知》,宣布解除對渭南市城建項目為期兩個多月的“流域限批”,恢復城建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審批。
兩個月的時間也許不算太長,但對于一場由“流域限批”引發的“環保風暴”而言,無疑有太多可圈點之處。日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渭南市采訪時,親身感受到渭南人在這場風暴中“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刮骨療傷”的力道。
“限批”引發渭南環保大地震
渭南市地處渭河下游,同時位于三門峽庫區。近些年雖然圍繞煤、鉬、石灰石等資源開發,逐步形成以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產業為主體的工業格局,但這個一直尋求工業強市之路的農業大市,只顧埋頭招商引資,似乎還沒意識到,環保問題給他們的發展道路埋下隱患。
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是2007年7月3日,渭南市被國家環保總局列入“流域限批”名單,理由是渭河水質污染嚴重、沿渭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后、韓城龍門地區環境污染形勢嚴峻、人居環境惡劣、落后產能大量存在、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等。
環保總局專業的監測結果是:今年前4個月的監測結果為劣Ⅴ類。按照水質的分類標準,Ⅴ類水已不能和人體接觸,劣Ⅴ類水是喪失基本水體的生態功能。
通報下達當日,渭南市委、市政府連夜召開緊急會議,市委書記劉新文表示,哪怕犧牲一點GDP,也要堅決進行環境整治。
他看到了“流域限批”給渭南經濟發展帶來的創傷,要求立即開展環保專項大檢查,特別對重點排污企業要逐一排查,對韓城等5個重點縣區市,由渭南市派駐督察組整改。加快對沿渭縣區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對未經環評和“三同時”執行不到位的企業,該停產的停產,該限期整改的限期整改。
來自于陜西省政府的要求也很明確。省委書記趙樂際、省長袁純清、主管副省長洪峰等先后作出批示,要求渭南市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對環境問題有計劃、有重點地進行排查,逐一整治;對污染嚴重的違法企業,堅決關停并實行“掛牌督辦”。特別要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要求渭河流域各縣區市加強排查和整改,加快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
與此同時,各種輿論也普遍認為,“流域限批”使陜西省和渭南市的發展形象有所損害,這不僅是渭南的大事,也是陜西省的大事。最直接的影響是使當地“上項目”受到阻礙。今年渭南吸引的大概170億元投資規模的項目,因“流域限批”受到影響。其中,進入報批階段的20多個項目,因“限批”停止審批進程,其中包括三個300萬噸的水泥項目。
“這是一個嚴厲的政策懲罰,它意味著只要環保問題一日不解決,渭南的項目建設一日就不可能解禁。”渭南市市長曹莉莉指出。
國家環?偩值膽B度也異常堅決:對被“限批”的地區,整改措施一天不完成,就一天不解除“限批”。而渭南的決心是力爭三個月徹底解限。
渭南人也意識到,環保不僅是政府的事,還是全市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大事。
環保治理成中心工作
“我們首次把環保工作變成全市的中心工作,不惜一切代價,在短期內解決渭南環保的基本問題。”渭南市副市長郭勇格對記者說。
一組數據表明,為達到整改目標,兩個月里,渭南市派出6個督察組,造紙、焦化、建材企業停產整頓,迅速關停3家造紙企業、14條焦化生產線,淘汰落后產能135萬噸,削減二氧化硫0.28萬噸、2條化學制漿生產線,削減化學需氧量0.62萬噸、23條水泥生產線,淘汰落后產能219.6萬噸,占“十一五”淘汰總量的39.7%,削減二氧化硫0.27萬噸,拆除6家涉鉛企業43臺燒結鍋,建成8家果汁企業污水處理設施等。據統計,共有15家水泥企業、1家焦化企業、6家涉鉛企業等127家得到治理。
“對環境負責,讓群眾滿意是我們這次環保治理的主要目標。”渭南市環保局局長李宏選說。
渭南市環保局按照國家環保總局整改要求和渭南市委、市政府《渭南市環境整改工作方案》,一方面對流域內所有排污口進行清理,拆除所有偷排、暗排排污口及管道,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排污口規范整治。在出入水口分別安裝了水質在線監控系統,對區域內所有建設項目進行了全面排查,對未批先建和“三同時”執行不到位的,立即責令停產,并堅決關停了一批屢查屢犯的嚴重違法的企業。
另一方面,渭南各環保分局認真落實節能減排和“流域限批”政策,集中整治了轄區內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環境問題。為加強轄區環境的監管,各局都拿出相應的整改措施,使區域和流域內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
在這次治污行動中,渭南市撥款2000多萬元保證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轉,渭南西區、華陰市污水處理廠即將開工建設,大荔、潼關等4縣污水處理廠將在年內開始建設。31個重點污染企業安裝了在線監測設施。同時投入300多萬元啟動《渭南市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環境影響評價》、韓城市域規劃環評和渭南西區開發規劃環評的編制工作,結合區域環境承載力,明確本區域主體功能和生態功能定位,預計明年3月完成編審。
截至目前,渭南市已拆除54家企業的落后生產線及設施,其中關閉不符合產業政策的焦化項目12個,淘汰落后產能135萬噸;水泥生產線23條,淘汰落后產能219.6萬噸;關閉洗煤廠13家;拆除6家涉鉛企業43臺燒結鍋,淘汰落后產能21萬噸。對95家污染治理不達標的企業實施停產整改,排查出的135個重點企業廢水排污口全部得到有效整治。從環境監測數據看,7月份,渭河吊橋斷面COD均值為44.4毫克/升,氨氮均值為3.816毫克/升,水質明顯好轉。
此外,渭南市在軟件建設方面也有了新動作。把節能減排和“流域限批”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決策環保工作,依據《關于落實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部門職責的通知》,渭南市建立環境保護行政首長負責制、統一監管機制、一票否決制、督察督辦制、責任追究制等制度,共清理糾正14份違反環保法律法規文件,制定出《渭南市環境整改工作方案》和《渭南市渭河流域水環境事故應急預案》等,完善了環境行政問責制和警示訓誡制,普遍實施了環境違法有獎舉報制。
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里,一批突出的熱點、難點、焦點環境問題得到處理和解決。渭南市提前完成“流域限批”的整改目標!爱斶@一消息傳來時,渭南上下一片歡欣鼓舞,我也長出一口氣,這60多個日子沒有白干。”李宏選欣慰地說。
為渭南贏得長遠發展
“雖然‘流域限批’使渭南投資環境一度受到影響,預計本年度GDP總量因此降低2個百分點,但我們卻由此贏得了長遠的發展!惫赂癖硎。
他細數了“限批”的三大好處:一是環保受得前所未有的重視,由起初一個部門的工作成為全市的中心工作,給渭南創造了產業結構升級換代的機會。“限批”之后,原先只需被迫做小范圍調整的產業結構,不得不進入突變的過程;二是增強了公眾與企業的環保意識。部分企業更新換代意識增強,不單單盯著現有國家產業政策的最下線求發展,而是給自己設定了更高的目標,力爭實現環保和發展的雙贏;三是部分企業也認識到國家環保政策、產業政策高壓線的“厲害”,從此樹立了環保責任意識。
記者發現,在此次“限批”整改的背后,一場悄然進行的觀念變革也在興起。現在與渭南的官員談起環保,他們認識到,只有環境經濟兩手抓才是硬道理。這種認識的轉變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在當地迅速傳開。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時,便會順勢促成制度的轉變,而制度的改變又會強化這種意識,如此良性循環,才能使環保工作長期有效地堅持下去。
曹莉莉表示,環境整治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后續的任務更為艱巨。渭南將繼續加大整改力度,從長遠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入手,使渭南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又好又快的軌道。
李宏選告訴記者,渭南將進一步加大渭河流域污染治理力度,加速產業結構調整,抓好“兩個減排”,解決好環境突出問題,強制淘汰產能落后的企業。計劃2009年完成陜西化工總廠搬遷工作以解決好城區工業布局的不合理,同時強化“誰污染誰治理”。按照這個原則,明確企業投入主體,促進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完善環保長效機制,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嚴格環評審批,加強環保執法,防止污染死灰復燃。
現在,無論在渭南政府機關,企業廠礦,還是鄉村街道,當人們談起“流域限批”時,不再是當初的埋怨,更多的是對節能減排有了全新領悟,對防污治污有了更深的認識。一位渭南市市民對記者說:“我們相信陣痛是短暫的,經歷‘限批’后的渭南肯定會煥發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