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雪麗造紙有限公司投資近3000萬元在環洞庭湖區興建的第一家高標準的中段廢水處理廠,占地面積25000平方米,日處理廢水35000立方米。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浩如煙海的洞庭湖,蘆葉青青,碧波蕩漾。
洞庭湖腹地沅江萬子湖畔,70歲的老漁民毛克群指著腳下清清的湖水感嘆:“洞庭湖終于變清了!”
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發布的環境質量月報,也印證了毛克群的判斷:去年4月以來絕大部分月份,洞庭湖所設10個監測斷面,均達到所在功能區標準,即可以用來養魚的三類水質標準。
“蘆葦蕩里落大雁”,是八百里洞庭經典的美麗鏡頭。但近30年來,環洞庭湖區的常德、益陽、岳陽3市,依托千里蘆葦興辦了數百家小造紙企業,給這片蔚藍色的水域帶來了致命的摧殘。236家造紙企業中,除泰格林紙集團兩家子公司外,其余企業產生的廢水全部直排洞庭湖。
有著“長江之腎”美譽的洞庭湖,面臨嚴重威脅:“十五”期間,洞庭湖所設10個監測斷面均未達到三類水質,2005年各監測斷面水質均為四類,有些監測斷面達到五類、劣五類水質。曾經“鬧若雨前蚊,多如秋后蠅”的洞庭魚,在一些水域幾乎絕跡,不少縣市老百姓甚至守著水窩子沒水喝。
一場雷霆萬鈞的環保整治攻堅戰2006年底打響了!短短一年,234家造紙企業,全部停產整治。省環保局副局長謝立介紹,由于造紙企業停產整治,2007年3月至12月,我省少向洞庭湖排放COD(化學耗氧量)4萬噸。
4萬噸,相當于10個中等污水處理廠一年的COD處理量。國務院原副總理曾培炎在我省考察時指出,湖南下決心關停了一批污染嚴重的小造紙企業,洞庭湖水質有了明顯改善,值得肯定。
其實,洞庭湖造紙企業污染整治并非始于今日。1995年,關停“五小”企業,環洞庭湖區年產1至3萬噸的小造紙廠首當其沖;2000年,企業“達標排放”,這些造紙企業又位居前列。但每次行動幾乎都是無功而返。相反,造紙企業由40多家膨脹到230多家,造紙污染愈演愈烈!
整治攻堅戰之初,許多造紙企業負責人同樣心存僥幸,以為自己是“洞庭湖的老麻雀”了,各種檢查、整治沒少見,根本不屑一顧:“環保風暴,還不就是刮一陣‘風’,你哪見過天天刮風的?”但這回出乎意料,動真格了!
2007年2月,岳陽(湘陰)豐隆紙業公司在停產整治期間,擅自撕開封條,啟動設備,并偷排污水,省市紀檢監察部門在查實情況后,迅速出手,對監管不力的湘陰縣有關領導給予處分,在全省引起強烈反響。
與此前洞庭湖造紙污染整治迥異的是,此次戰斗,已不再只有環保部門孤獨的身影:銀行停貸;電力部門斷電;工商部門對永久關閉紙廠吊銷營業執照;關停紙廠的蘆葦,經省經委多方協調,由泰格林紙集團以保護價全部收購;對一些關停紙廠生活困難的下崗職工,省財政廳分批拿出5000萬元給予補貼;省勞動和社會保障廳還積極采取措施,幫助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再就業……
部門攜手,積極聯動,攻堅戰役,勢如破竹。
3月下旬,記者在位于津市的湖南雪麗造紙有限公司看到,一條長長的輸送管道,將造紙產生的醬油般的廢液送到正在燃燒的高爐里。這些混和著大量木質素、高濃度燒堿的黑液,在燃燒中既可產生蒸汽發電,又可回收燒堿。該公司董事長劉湘松介紹,這套堿回收設備總投資7000萬元,年發電1800萬千瓦時,年回收燒堿6萬噸,每年可產生經濟效益2000多萬元。他笑著說,現在用不著環保部門監督了,開動環保設施就有錢賺,傻瓜才會把造紙廢水白白排掉。
這是環洞庭湖區首家停產整治之后復產的造紙企業。該公司年排放COD由3萬噸一舉減少到3000多噸。企業紙產量由4萬噸上升到了10萬噸,年上繳稅收由800萬元增長到了2800萬元。
的確,造紙企業規模小,治污就是包袱。因環保設施運行成本高,為了省錢,一些小紙廠治污設備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造紙規模大,治污產生的效益大于運行成本,治污就成了造紙企業的自覺行動。
省環保局局長蔣益民介紹,洞庭湖區關停的234家造紙企業,201家已正式關閉退出,其他企業已實現達標排放。這些脫胎換骨后的造紙企業,從規模、產值到稅收,都大大超過了以前,但COD排放量只有原來的1/10。
鳳凰涅槃。洞庭湖區的造紙產業,已步入規模化、清潔化生產新時代。洞庭湖,一湖清波流入長江,匯入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