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54家造紙企業;每年削減COD(化學需氧量)排放5790噸、SO2排放700噸;保留的70造紙家企業已全部通過污染整治驗收,整治后每年可削減COD排放5270噸;各大造紙企業也都在積極采用造紙“零排放”技術。 長沙市環保局今天向記者透露,長沙持續近兩年的“造紙整治行動”近日終于向市民交出一份漂亮答卷。 母親河遭遇造紙污染尷尬 發源于羅宵山脈西側的南川河從瀏陽市貫穿而過,在當地居民心中,南川河就是他們的母親河。澄潭江鎮52歲的許伯平小時候看到的南川河清澈見底,夏天可以在河中游泳、玩耍。但隨著瀏陽再生紙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大量造紙廢水直接排放,一切都變了。“河水常年是黑的,廢水里有紙漿,天氣一熱就發臭,我們連下河洗個手都不敢了。”這是2007年下半年,長沙市環保局局長黎建到當地調研時,許伯平所說的話。 南川河與瀏陽河一樣,是長沙瀏陽市境內的主要河流,也是長沙市造紙行業的主要分布地帶。從全省范圍看,長沙的造紙行業位次并不靠前,單個企業的生產規模也絕大部分都是年生產能力1萬噸以下。2007年底長沙市共有造紙企業126家,其中相當一部分處境艱難,從社會貢獻值來看,造紙行業對長沙市的工業產值貢獻率很小。與經濟貢獻相對應,造紙企業對污染的貢獻率卻很“大”,據環保部門統計,126家造紙企業年廢水排放量達5984萬噸,COD排放量11253噸,SO2排放量2467噸。 恰恰是這一最大污染源卻在整治過程中形成了難以跨越的一道關檻:“本來企業就困難,搞治理吧,企業主沒有錢;不治理吧,又不能繼續污染環境;停產吧,經濟收入、工人安頓、瀏陽的花炮產業支持等又有一大堆問題。”瀏陽大瑤鎮的工作人員曾經這樣羅列造紙企業污染整治的尷尬。 引入 “零排放”技術救活一江水 按照《湖南省造紙企業污染整治專項行動方案》要求,長沙從2007年底就開展對造紙行業污染專項整治,對所轄區域內造紙企業進行全面清查,并按照省政府統一的時間要求實行停產整治。 在這場污染治理中,瀏陽正是主“戰場”。在全市126家造紙企業中,瀏陽地區就達到了94家,絕大多數企業生產規模在2000~5000噸/年,生產設備老化,技術水平低,無法承擔生產廢水治理費用,廢水的直接排放已對瀏陽市區域水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 在環保部門與造紙企業的反復“斗爭”后,長沙在全省率先引進一項“零排放”清潔生產技術,并在瀏陽投入試點。沒想到,一試就靈。“過去我們一條生產線一年排放廢水量55.4萬立方,排放COD54.29噸,而新擴建項目完成后,新老生產線都實現了廢水零排放。”澄潭江鎮楊家弄造紙廠負責人胡勇告訴記者,“零排放”不僅沒讓他虧錢,還有的賺:“零排放減少了廢水處理費用和廢紙原料消耗費用約80元/噸紙,按年生產規模5萬噸/年計算,可增加經濟效益400萬元,扣出環保費用15.9萬元,直接經濟收益為384萬元。” “像這樣的治理方式,我們也少了抵觸情緒。”胡勇說自己現在是轉過彎來了,“即使我的企業現在不被關停,但國家對環保的要求只會越來越嚴格,總有一天還是會被關掉的,現在早掉頭早起步,企業發展還有機會。” 母親河又回來了 魚蝦慢慢游了,鴨子能在河里嬉戲了,小孩也可以去游泳了。身處瀏陽河、南川河沿岸的居民,感受直觀得多。 當地居民的直觀感受,得到了水質監測數據上的印證。長沙市環保局提供給記者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長沙已關閉54家造紙企業,保留的70家企業已全部通過污染整治驗收。整治后,每年削減COD排放5790噸、SO2排放700噸。到目前為止,全市造紙企業整治采用廢紙造紙“零排放”技術的已有34家,在投資成本上,比用生化處理技術的企業平均減少治理費用約120萬元,為全市造紙企業節省投資成本4080萬元。在運行費用上,不僅污水處理費用低,噸紙水耗也從50立方米下降到了4立方米,每年能減少廢水排放2500萬噸,節約新鮮用水2300萬噸。瀏陽河、南川河等流域水環境質量已明顯有所改善。 “隨著長沙的造紙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節能減排工作也得到順利進行,我們既要做好服務經濟建設、增強經濟實力的加法,又要做好調整產業結構、減少環境污染的減法。”長沙市環保局局長黎建表示,環保部門將承擔起長沙環境“守護神”的職責,但同時也迫切需要在全社會營造一個環境保護企業、個人全部參與的社會氛圍,全民參與保護環境,全民參與對污染環境行為的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