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業粗加工產品、原材料產品比重較大,2005年,我區萬元GDP能耗達到4.25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倍以上,“耗能大省”的帽子沉甸甸戴在了寧夏人的頭上。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強度均排在全國各省區市第一位,分別是全國平均排放強度的6.36倍和4.49倍。
痛定思痛,寧夏區提出了到“十一五”末,萬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9.3%,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14.7%的強制性目標。
治理淘汰,壯士痛斷臂
為摘掉“能耗大省”的帽子,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自治區主席王正偉要求,杜絕“先上車后買票”行為,消除“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現象,寧可犧牲GDP,也要堅決打贏節能減排這場硬仗。
為此,自治區政府出臺節能減排“十大鐵律”和30條政策措施,明確規定對節能技術改造、污染減排工程、淘汰落后產能、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等13個領域重點給予財稅政策支持。加大對小鐵合金、小電石、小煤礦等污染重、能耗高的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同時建立獎懲機制,將違反政策的企業列入“黑名單”,5年內不得享受任何財政、稅收政策等節能減排“鐵律”。
為防止減排設備成為“擺設”,自治區環保廳建成了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對全區重點排污企業實施24小時監控,一旦發現高耗能高排放生產企業擅自停運或閑置環保設施的予以高限處罰。擅自停運脫硫設施的,按脫硫電價的5倍扣減電價,全額追繳二氧化硫排污費;擅自停運堿回收設施的,按應繳納排污費數額的3倍罰款等。
在政策的強力推動下,今年全區淘汰金屬錳1.4萬噸、小火電機組10萬千瓦、水泥產能60萬噸。全區關停8臺總計300MW小火電機組,關停小造紙企業60家、馬鈴薯淀粉企業1700余家。
鐵杵精神,小省辦大事
“由于特殊的地形和粗放的工業格局,2004年石嘴山市被列為 ‘全國十大空氣污染城市’。通過對電石、鐵合金企業實施了割除排煙煙囪、封死礦熱爐主煙道等行動。短短幾年,石嘴山區曾經的灰霾空氣得到徹底改變,全區環境質量也有了明顯改善。自2007年以來,我區連續三年實現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雙下降’。寧夏消失已久的“賀蘭晴雪”景觀再次重現,我們寧夏雖屬貧困小省,但我們仍然能辦成節能減排大事。”12月18日,自治區環境保護廳廳長馮志強自信地告訴記者。
據了解,近年來寧夏區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強度以年均20%左右的比例下降,下降比例走在全國前列;全區135MW以上火電機組均已安裝脫硫設備,脫硫率達到100%,全國領先;所有化學制漿造紙企業均安裝堿回收設施,走在西北前列;縣縣建有城市污水處理廠,在西北屬首家,全區污水集中處理率達70%,排在西北前列;
黃河寧夏段水質由過去最差的五類上升到三類。今年1-11月,二類優水質斷面達到33.3%,三類良好水質斷面達到66.7%;銀川市和石嘴山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分別達到304天和299天,占總監測天數的91%和89.5%。今年9月,銀川市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考核驗收,成為西北省會城市中首個環保模范城市。
甩掉“耗能大省”帽子,成為節能減排的領跑者。
2009年上半年,在確保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寧夏區還摘得節能減排豐碩成果,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9.27%,單位GDP電耗同比下降22.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5.48%,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6.85%,下降比例分別排名全國第一、第二,削減率均是全國平均削減水平的3倍。
在重視城市環境治理的同時,寧夏區更沒有淡忘農村環境治理工作。我區成為全國第一個“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試點省(區),目前已有3個鄉鎮及1個村莊被命名為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村。農村“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的歷史一去不復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