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湖畔白鷺飛,小清河邊釣魚忙。穿行于齊魯大地,鳥飛魚躍、清流入湖、天藍水碧的一幕幕場景讓記者一行欣喜不已。
曾經縣縣都有造紙廠的“輝煌”隨著晨鳴、華泰、太陽、泉林等集團的異軍突起而淡去。走進這些大型企業,車間里機器轟鳴,生產線滿負荷運轉,廠門外前來拉貨的車排成長龍,這種繁忙的生產景象著實令人振奮,這種由小變大、由大變強的背后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
作為早已躋身GDP“三萬億俱樂部”的山東省,有一組數據讓記者驚詫不已:2002~2009年全省GDP年均上升了13%,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年均下降了19.3%;2009年全省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在2008年的基礎上又下降了18.1%。這連續8年“兩位數”的“一升一降”,推力又是從何而來?
“一手抓標準宣貫,一手抓執法監管,地方標準體系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不僅明顯改善了環境質量,而且有力推動了‘兩高’行業轉方式、調結構,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共贏。”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博士說。
據了解,到今年年底,山東要實現省控59條污染河流恢復魚類生長的目標。從河湖魚遁到魚蝦嬉戲,這將是生態恢復的一個重要轉折。
“逼”出來的選擇
省情決定必須實行最嚴格的排放標準
作為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山東省獨特的省情決定了完成各項環保任務的艱巨性:人口密度比較高,山東省平均人口密度為598人/平方公里,是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4.3倍;自然降水比較少,山東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56m3,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6;經濟總量比較大,發展速度快,但結構偏重,2000年以來,全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年均增長速度13%左右;污染物排放總量比較大,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均高居全國前列。
面對這樣的省情,應該怎樣解決環境問題?山東省開始了積極的探索,自1996年開始,全省通過行政手段先后關閉了5000噸以下的草漿造紙生產線384條,1997年又關閉了1萬噸以下的草漿生產線27條,1998~2002年又進一步關閉了兩萬噸及以下的草漿生產線61條。據初步統計,僅2001~2002兩年間關閉的41家草漿生產線,就報廢固定資產十幾億元,下崗職工數萬人,給當地的社會穩定帶來了很大壓力。2002年造紙行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仍占到工業總排放量的51.4%,而GDP貢獻率僅為3.4%。顯然,單純依靠行政手段不能完全解決問題。
如何立足山東省情,既改善環境質量,又保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成為全省環保工作亟待破解的難題。嚴峻的形勢面前,只有創新思路,以扎實的措施來破解這個難題。
“辯”出來的標準
觀念激烈碰撞后達成共識
“話不說不清,理不辯不明。”許多新生事物、觀點在產生之初,都會引起激烈的、針鋒相對的爭辯。山東制定并實施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這個標準也是通過激烈的爭辯最終得到認可的。
“從2002年開始,我們就試圖探索一條發揮標準引導作用、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的新路子。我們開始組織編制和發布實施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把污染重、排水量大的造紙業當作山東省實施地方環境標準的突破口。計劃用8年時間,分4個階段,逐步實現從行業排放標準到流域性綜合標準的過渡。”張波告訴記者。
在全國率先編制實施最嚴格的排放標準一經提出,立即引起了山東經濟主管部門甚至環保部門內部的質疑,引發了觀念的激烈碰撞。質疑的聲音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
一種聲音認為,制定行業標準首先應當考慮標準的經濟技術可行性。如果不具備可行性,那么制定這樣的標準有何意義?
另一種聲音認為,山東造紙行業與鄰省造紙行業在同一個市場上競爭,實施嚴于國家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必將令山東企業的環境成本大大高于鄰省。這樣一來,市場競爭的結果不就是搞垮山東造紙行業嗎?
面對此起彼伏的質疑聲,山東省環保部門堅持認為,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總有一天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山東不能永遠容忍河流里沒有魚。編制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首先應當考慮的是公眾利益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的必要性;同時要兼顧行業的經濟技術可行性。山東的戰略發展目標是到2012~2015年建成小康社會,這樣的話,最遲到2012年河流里就應當恢復魚類,因為牽涉到標準的執行延后效應,所以確定2010年為相應標準的開始執行年。山東省不是一下子制定一道很高的門檻,讓企業難以跨越,而是分4個階段,利用8年時間,逐步加嚴標準,兼顧了造紙行業的可行性。
凡新生事物的產生必然要遭受許多的阻力和挫折,2002年5月,山東省組織召開第一次標準逐步加嚴的評審會,爭論異常激烈,最終因部分專家、部門的不理解、不支持未獲通過。但山東環保部門并未因此而氣餒。為使這一具有重要意義的標準能夠通過、頒布并實施,他們深入調研,以詳實的數據結合造紙行業的現狀,耐心地向相關部門、企業和質疑者反復闡述、分析標準實施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正反雙方”經過長達5個月的激烈交鋒,2002年10月,在山東省第二次召開的標準加嚴評審會上,終于獲得了多數人的支持。
“闖”出來的新路
15項排放標準分階段加嚴
2002年,山東召開全省造紙行業主要負責人參加的污染防治工作會議,分析行業污染導致的嚴重形勢和山東經濟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
2003年3月,山東在全國率先發布了第一個地方行業標準《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分3個階段實施。規定第一階段(2003年5月1日起執行)草漿造紙外排廢水化學需氧量為420mg/L(當時國家標準是450mg/L),向行業發出一個標準即將加嚴的明確信號;第二階段(2007年1月1日起執行)草漿造紙外排廢水化學需氧量為300mg/L;2010年1月1日起實施第三階段標準,草漿造紙外排廢水化學需氧量為120mg/L,比國家標準嚴3倍多。據測算,通過實施這項標準,第一階段,山東省每年可以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25萬噸;第二階段可繼續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量5.85萬噸;第三階段可以再削減化學需氧量排放量4.05萬噸。
繼造紙工業水污染物地方排放標準發布實施后,山東省又連續發布實施了《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生活垃圾填埋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印染廢水污染物排放標準》等分階段逐步加嚴的地方行業標準。行業標準的實施,走出了解決結構性污染的重要一步。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在污染物集中排放的流域,即使所有排污單位都完全達標,水體質量與地表水功能區劃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
山東省環保部門認為,行業排放標準過寬,從某種角度上說就是給了高污染行業一定的排污特權,允許它們占用更多的環境容量資源,在一定的歷史時期,這樣做有其合理成分。但如果長期不變,則會成為落后生產能力的保護傘。
在此背景下,山東開始探索如何逐步實現從行業排放標準到流域性綜合標準的過渡。
山東綜合分析后認為,國家對南水北調沿線的水質要求非常嚴格,為確保南水北調盡快實現Ⅲ類水質的目標,需要按照流域綜合治理的要求,實行環境容量總量控制,也就是說客觀上需要建立一個在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要求、水體環境容量之間能夠反映輸入輸出關系的排放標準。
自2006年開始,山東省先后組織編制和發布實施了《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DB37/599-2006)等4項地方流域性排放標準。南水北調沿線自2006年3月1日起,小清河及省轄海河流域自2009年7月1日起,半島流域自2010年1月1日起,流域內所有企業將全部執行統一的排放標準。至此,山東省率先在全國實行了最嚴格的水污染物統一排放標準,高污染行業排放特權成為歷史。
據記者了解,截至目前,山東省已先后發布實施了15項分階段逐步加嚴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形成了覆蓋全省的地方性排污標準體系。其中,南水北調沿線排污標準中化學需氧量最高嚴于國家行業標準6倍多,氨氮最高嚴于國家行業標準7倍。山東省還結合燃煤電廠污染治理,頒布實施了《山東省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排放濃度較國家標準最高加嚴了兩倍。通過加嚴排放標準,全省每年可減排化學需氧量6.9萬噸,減排二氧化硫15.3萬噸。
“管”出來的動力
科學的監管手段促進企業治污減排
排污口裝有360度旋轉攝像頭,實施24小時在線監測,重點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和重點河流水質情況一目了然,這是記者在棗莊市薛城區環境監管中心看到的情景。薛城區環保局局長石思海告訴記者:“我們投資800多萬元,建設了環境監控視頻會議室、河流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污染源在線監測儀、視頻監控設備及相關配套設施,形成了功能齊全、覆蓋全區、實時響應的環境監控系統,實現了省、市、區環保系統三級聯網。”
薛城區環保局環境監控系統建設,是山東省在線監測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山東省先后投入10.6億元資金用于自動監控體系建設,建立了“三級五個方面”的環境自動監控系統。“三級”是指省、17個設區城市、140個縣(市、區)全部建設環境監控中心,并實現互聯互通、信息共享;“五個方面”是指省重點監管企業監控系統、城鎮污水處理廠監控系統、主要河流斷面監控系統、17個設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監控系統、城市主要飲用水水源地監控系統。從2008年4月1日起,山東省在全國率先正式使用自動監測的數據,并作為環境統計、定期通報、污染減排、“以獎代補”、環境執法、排污收費等方面的重要依據。
為確保監管到位,實現減排目標,山東省制定了《全省重點企業監管辦法》、《全省城鎮污水處理廠水質監管辦法》、《全省主要河流水質監測辦法》和《全省17個設區城市建成區空氣質量監管辦法》“四個辦法”,明確和規范了省、市、縣三級環保部門日常監管的主要任務。《全省城市污水處理廠水質監管辦法》要求,要建立城市污水處理廠檔案,規范城市污水處理廠與企業的關系,認真搞好自動監測和人工檢查、監測,當地環保部門每天對污水處理廠進、出口水質分別進行一次檢查、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市環保局每旬對縣(市、區)城市污水處理廠進行一次檢查、監測;省監察總隊會同省監測站每旬至少隨機檢查、監測各市城市污水處理廠的10%。《全省主要河流水質監測辦法》要求,加強對全省南水北調、淮河、小清河、海河、半島諸河五大流域59條主要河流水質的監測,并檢查、校正水質自動監測設備的運行情況,監測設備要實行省、市、縣(市、區)三級聯網。通過實施“四個辦法”,使全省環保工作由事后查處、被動查處、集中查處為主,轉變為以事前監管、主動監管、經常性監管為主,有效地提高了重點監管企業的達標排放率,促進了環境質量的逐步改善。
山東省環保廳在每項流域標準發布后都明確要求,每個標準時段實施之日起,流域內所有企業必須在半年內治理達到《標準》相應時段要求;達不到《標準》要求的,限期半年限產治理;限產治理仍然達不到要求的,將依法關停其產生污染的生產線。
“地方標準嚴于國家標準,說真的當時我們感到壓力非常大,但也讓我們有了更大的動力。”兗礦魯南化肥廠副廠長陳愛忠告訴記者:“不達標肯定不行,環境監管嚴著呢,其實標準嚴、監管嚴對企業、行業長遠發展來講是件好事,企業只要邁過了這個檻,就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為適應新的標準要求,魯南化肥廠先后投資1.17億元建設了化肥行業規模最大、工藝先進的污水處理工程,廢水處理及中水回用工程實施后,兗礦魯南化肥廠一舉從過去的排污大戶躍升為達標排放、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先進典型。
在全國最大的民營造紙企業——山東太陽紙業股份有限公司,記者看到污水處理設施運轉正常,外排廢水按照《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達標排放。公司副總經理李紀飛告訴記者:“為達到嚴于國家的地方排放標準,我們變壓力為動力,不斷加大環保投入,自2001年至今,我們投入的環保資金超過14億元,有力地提升了治污能力,企業的競爭力不斷增強。2005年,我們的銷售收入達50億元時,日排水量為10萬噸;2008年銷售收入為100億元時,日排水卻降到了不足5萬噸!”
“看”得見的成效
既改善環境質量又保證經濟較快發展和社會穩定
8年實踐,成效如何?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山東省的造紙行業。
地方標準頒布實施以來,山東省造紙業通過結構調整、技術改造等一系列手段實現升級換代,整體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有的工藝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早在2003年,山東的各大造紙企業就直接瞄準了《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2010年的目標,投巨資組織國內外專家進行科技攻關,突破制漿工藝和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技術等行業環保瓶頸。目前,山東省每個造紙廠都建設了規范排污口,排污口之前都有生物指示池,造紙企業外排水已經普遍實現魚類穩定生存再排向環境的治污水平。據業內專家分析,由于治污技術先進,山東省造紙行業目前總體領先國內同行業5年左右。
據記者了解,1996年山東省共有造紙企業700余家,其中草漿生產企業522家;至2008年草漿生產企業減少至16家,比1996年減少了近97%。至2008年,山東省造紙產量達到1350萬噸,較2002年增加了1倍以上,高居全國第一位;利稅較2002年增加了兩倍;而造紙行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至8.5萬噸,同比減少了58%;噸紙廢水排放量減少了45m3左右,同比下降了76%;噸紙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了40kg左右,同比減少83%,造紙行業走上了又好又快的良性發展軌道。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3年引導性地方標準實施以來,山東沒有用行政手段關閉任何一家造紙企業。
“標準加嚴+監管減排”的模式,實現了既改善環境質量,又保證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多贏目標。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山東全省104個省控監測斷面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為39.7mg/L,氨氮平均濃度為2.9mg/L;與2002年相比,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下降了79.6%、氨氮平均濃度下降了74.5%。在最早實施流域性標準的南水北調沿線區域,這種變化尤為明顯。2009年,山東省轄淮河流域斷面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為26.4mg/L,氨氮平均濃度1.0mg/L;與2002年相比,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下降了72.2%,氨氮平均濃度下降了90.9%。去年,山東省在國家淮河流域治污考核中連續3年位列沿準四省第一,在海河流域七省市治污首次考核中也取得第一名。
利用引導性標準,通過污染減排,明顯改善了環境;推動了高污染行業轉方式、調結構;促進了技術進步。實現了環境改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共贏,是山東“加減模式”的一個重要特點。
“標準加嚴+監管減排”的模式,為全省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率先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周雁凌 季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