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犧牲環境謀求經濟發展是本末倒置,即使經濟上去了,也是一座死城。”2005年初,新上任的青白江區委書記孫建成經過反復調研后,把住了青白江的命脈。那時起,“打造生態工業高地”成為了青白江發展的不二法門。
要生態,要環保。這在青白江,等于是要了企業的命!要知道,青白江因工業而立,160多家大型企業幾乎是清一色的化工、冶金。戶戶是納稅大戶,戶戶也是排污大戶。
治污,不但要忍痛割愛,還要鐵腕政策才行。青白江做好了犧牲GDP的準備,大刀闊斧,一往直前,沒有回頭路。一場青白江史上空前的治污戰役就此轟轟烈烈地打響。“來得迅猛,措手不及,但又甘愿配合。”一化工廠負責人說出了當時矛盾的心聲。
“生態攜產業齊飛!”另一邊,青白江又在謀求企業發展的新途徑。當又一個與時俱進的決定出臺,不出兩年,青白江不但摘下“污染大戶”的帽子,2008年GDP增速穩居全市第一,又一大批企業紛紛搶灘青白江……
算舊賬:關停并轉
治污第一刀 大小企業都有“大動作”
“停產整頓,每天損失幾百萬,誰不心痛?!”企業萬般無奈,痛定思痛,很快投入巨資進行排污整治。攀成鋼共投入6000余萬元,在新老廠區建設廢水綜合治理、回收利用裝置等,實現污水“零排放”;川化集團投入1.6億元,在廠區內修建了12個廢水收集池、緩沖池和污水處理系統,使全廠污水實現穩定達標排放;成都華明玻璃紙公司當年就投入2270萬元修建治污設施,減少廢水排放量的同時降低了COD排放濃度……
一批小企業卻無法進行這樣大投入的整治。青白江鼓勵小企業進行重組整合,形成大企業后再進行綜合治理。企業在利益面前打起了退堂鼓,幾十臺類似的機器放在一起,怎么處理?誰來當老板?利益怎么分?“既然企業不愿整合,那么就必須達到環保要求,否則就關停!”面對鐵腕治污,56家工業污染企業被洗牌出局,33家再生紙廠和4家化工印染企業被下達了限期治理和停產轉產通知。
“其實誰也不忍心關停,面對環保和生態,不得不忍痛割愛!”區委書記孫建成回憶說,為了穩定局面,青白江向企業承諾,為那些污染企業轉產發展提供最大最優惠的條件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