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沁陽市沿沁河一帶自古傳承有一種傳統手工造紙工藝,這種被當地人稱為“撈紙”的傳統工藝,是用麥秸稈、水草、枸樹皮、廢紙等作原材料,經過蒸煮、碾磨、撞穰、擰穰、拌漿、取張、壓干、分張晾干等數道或數十道工序的處理,生產出麻頭紙(草宣紙)、黃毛紙、黑紙,當地人把這些紙統稱為“毛紙”。這種靠手工生產的紙張柔軟性、透氣性強,成為包裝中草藥、食品及其他日常用紙,以及書寫用紙。
沁陽當地的“撈紙”工藝起始年代不詳,到明末清初時已十分繁榮,沿沁河北岸的高村、龍泉、魏村、常樂、長溝等十幾個村,幾乎家家有作坊。新中國成立后,各村的“撈紙”戶并入農業合作社,每個村按大隊、小隊都分別有不同規模的撈紙作坊。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機械造紙取代了手工造紙,“撈紙”工藝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據介紹,“毛紙”通常為正方形,有8寸、1.05尺、1.3尺等六七種大小規格。新中國成立前,人們主要靠挑著扛著趕廟會,銷往鄰近的村鎮和周圍縣市,人們靠“撈紙”維持日常生活開銷和供子女上學外,還有盈余用來蓋房置地擴大再生產。新中國成立后,沁陽縣供銷社專門在“撈紙”的村設立毛紙收購站,收購各種毛紙。收購上來的毛紙運到城里,再輾轉運到開封,然后銷往全國各地。在20世紀70年代末,一繩毛紙(一繩為100刀4000張)可以賣到50元~60元,有人一年能掙1000多元,成為當時的富裕戶。
目前,當地熟悉“撈紙”工藝的人已經屈指可數,如果不加以保護和傳承,“撈紙”這項流傳千百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久將會徹底消失。
近日,筆者走訪了生產毛紙的沁陽市西向鎮東高村,親眼看到了古老的手工造紙方法“撈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