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曲阜市王莊鎮著力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鎮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展"拉網式"收集整理,重點對紙坊村桑皮紙制作工藝、褚家村熏豆腐制作工藝等項目進行了非遺申報。紙坊村桑皮紙制作工藝項目于2010年8月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省內外各大媒體爭相報道,引發強烈反響。一些民間藝人和團體慕名而來,一睹桑皮紙的制作風采,部分高校還把這里設成了大學生實習基地。
紙坊桑皮紙制作,相傳始于宋朝,至明清兩代已有相當規模。清乾隆年間,造紙戶已經發展到三百余家,許多農戶每至農閑季節不分男女老少全家操作,通宵達旦趕制桑皮紙。隨著制紙質量的提高,行銷日盛。至光緒年間達到頂盛時期,造紙戶號稱千家。進入民國年間,紙坊桑皮紙撈制業有盛無衰,據民國23年統計有造紙戶520余家,年產量500萬刀(每刀100張),產值20萬元(銀元)以上。
桑皮紙傳統手工制作工藝及其制品,除了具備傳承保護使用價值外,還具有極其重要的觀賞價值,對開發當地文化旅游資源、發展傳統文化產業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王莊鎮黨委政府搶抓機遇,于2012年提出創建"千年紙坊文化部落"項目。項目總投資1.5億元,占地120畝,分兩期實施,計劃2014年前完成。介時,將全方位、多角度向游客展示桑皮紙制作的復雜工藝流程。
據悉,紙坊村桑皮紙制作涵蓋砍條、剝皮、涼曬、去雜、捆扎、浸泡、灰桑皮、倒裝、蒸制、碾壓、去鱗、化瓤、翻瓤、淘瓤、印瓤、挑揀、搓碓、打餅、切瓤、撞瓤、勻瓤、打旋、沉淀、剎沫、送背頭、撈紙、下紙、壓紙、踩紙、元紙、曬紙、行紙、揭紙、查紙、捆紙,36道工序。
目前,紙坊村桑皮紙制作工藝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