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發改委在部署2013年改革重點工作時提出,深入推進排污權、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研究建立全國排污權、碳排放交易市場。然而,近日有媒體從北京、浙江、江蘇、四川、重慶等地了解到,由于環境違法成本低,試點企業無壓力參與排污權交易,而試點地區相關部門試圖靠“拉郎配”生造市場,致使多家市級排污權交易所出現“零成交”,面臨摘牌風險。
政策不到位,交易所空有一個平臺
“截至2012年底,京津滬三大環境交易所都沒有大氣污染物排放交易指標!杯h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介紹。而大多數地級市交易量很小,市場潛力不大。
早在2011年,四川省政府就同意成都市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成都環境交易所于2011年6月成立。然而,從成立至今,成都環境交易所沒有開展一筆排污權交易。
四川省環保廳副巡視員張金漢認為,主要原因在于排污權交易試點前期基礎工作較復雜,政府指導價確定時間較晚,“全國各地排污權交易指導價標準差異較大,省市兩級環保部門做了大量的調研和論證,不同意見多次交鋒,協調會開了不下10次,用時近1年!
等排污權交易價格出臺,成都環境交易所已面臨摘牌的命運,根據四川省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工作領導小組下發的通知,成都環境交易所已進入“被整合”的程序。
四川省社科院學術顧問、研究員杜受祜認為,“零交易”與一些官員的理念有直接關系。一些官員擔心排污權交易會增加企業成本,影響招商引資,從而主觀上缺少積極性的因素。
有知情人士透露,研究之初,針對“西部城市有沒有必要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內部曾進行激烈的爭論,焦點就集中在經濟發展與排污控制的矛盾上。
監管不到位,企業有漏洞可尋
市場人士和環保專家普遍認為,環保監管不力是排污權交易市場低迷的主因。一位環保系統人士說,實際排放測量得不到有效審核,企業就可能低報排放量。北京環境交易所相關負責人則警告說,如果政策無法有效實施或存在較多的尋租空間和漏洞,這會使企業參與排污權交易的動力大打折扣。
以河南為例。早在2004年3月上旬,河南省環保廳就宣布,河南開始進行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和二氧化硫排放許可證制度試點,力圖探索出一條遏制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的路子。4年過后,沒有一起交易發生。
據一位知情人士介紹,當時河南排污權交易遇冷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檢測體系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
我國推行的技術監測手段為在線自動監測網(CEMS系統),但這種檢測手段在河南的普及2006年才實現階段性完成,此前對企業的排放并沒有一個精確的檢測方法。河南當時發布的排污交易制度是建立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但是,沒有成熟的檢測設備,總量控制制度就難以推行,而沒有總量控制,就根本談不上排污權交易。
由于相關法規不健全,在排污配額分配環節,企業可能會跟政府“協商定價”和“討價還價”。專家普遍呼吁扭轉企業“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局面,強化執法監督,使企業違法違規所付出的代價高于交易作假、超總量排放所獲得的利益。
山東濰坊市2010年底開展了排污權交易工作,但幾年過去,排污權交易僅有2筆。濰坊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王廣起表示,只有企業節省下來的排污指標價格超過其在排污上的治理成本時,市場交易才會頻繁。要想做到這一點,對排污總量的控制一定要緊。
市場化不夠,拍腦袋定價格
有媒體在調研中發現,在大部分試點地區,無論是確定交易價格還是平抑市場波動,無論是撮合買賣雙方還是擔任交易主體,地方環保部門及其下屬機構都在“生造市場”。重慶聯合產權交易所相關專家透露,該機構是重慶市環保局指導下的一個“小眾”市場:一是市場還沒有完全開放,受相關政策限制,一般人沒有資格投資于排污權交易市場;二是市場還沒有完全流動,甚至比低流動性的國債市場還差。
“這不是金融市場,這是一個粗放的集市,甚至連集市都不如,因為根本就沒有價格發現機制!泵绹芭盼蹤嘟灰字浮崩聿榈隆ど5聽柕暮献骰锇辄S杰夫表示,美國通過拍賣模式產生排污配額在一級市場的初始價格,而在中國,環保、物價等部門一拍腦袋就把價格給定了。
有專家認為,全國各地的排污權交易市場還停留在環保部門與企業進行交易的一級市場階段。有環保系統人士也承認,“拉郎配”做幾個示范是可以的,但很難真正市場化。
株洲去年初始排污權成交額1500多萬
截至目前,株洲的排污權交易已經試點了近一年時間,僅針對株洲市化工、石化、火電、鋼鐵、有色、醫藥、造紙、食品、建材九大行業實施初始排污權分配和有償使用。九大行業的排污企業必須一次性購買五年期的初始排污權,其中化學需氧量的初始排污權是168元/噸·年,除火電企業外的二氧化硫的初始排污權是144元/噸·年。而企業如果需要新建、改建和擴建項目,則需要按照市場價格購買排污權,二氧化硫為1200元/噸·年,化學需氧量為1600元/噸·年。
“也就是說,用完了初始排污權,就需要按照市場價格買排污權!敝曛奘兄饕廴疚锱盼蹤鄡浣灰姿L包曉風說,“沒有(購買)排污權,就無法完成環評,沒有環評就不能開展生產!
包曉風介紹,2012年株洲市初始排污權成交額為1500多萬,“株洲市區內需要買排污權的企業都已經買了”。在初始排污權以外,株洲市有超過15個的新增項目按照市場價格購買了排污權。包曉風說,株洲市區的工作完成得比較好,但是區縣的排污權交易還有待加強,“區縣完成率在六七成左右。”
“7月份之前,要完成全行業的排污權交易!卑鼤燥L說,這意味著未來株洲的排污權交易不僅僅停留在九大行業,凡涉及污染的行業都將納入到排污權交易的范疇,這其中就包括涉重金屬污染的行業。
“制度完善了,就不存在零成交的情況。如果制度沒有規范好,那排污權交易工作根本沒法開展。”包曉風說。
觀點:把排污權交易交給市場
問:多地排污權交易所出現“零成交”甚至面臨摘牌的根源是什么?
馬軍(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設立排污權交易所是用市場化的手段去解決環境問題的方式。在西方取得了成功,但在中國,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對總量的控制不夠嚴格。現在開展排污權的交易,要想真正達到減排目的,必須要能做到對排污總量進行嚴格控制。如果對總量不能夠控制,那就成為對環境保護沒有實質意義的一種交易了。目前,我國對于總量控制的執行是不到位的,在這種情況下,排污權的交易,也就變得非常有限了。
一直以來,環保部門對于總量控制的管理并不到位。最主要的原因是,排污總量和地方發展聯系更加密切。如果要嚴格控制總量,很多地區將不能大量上馬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對總量有更多的抵觸,環保部門對這一方面的控制力就薄弱了。
另外,“零交易”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雖然各地建了這些交易市場,但還缺乏全國統一的部署,有些地方在這方面的建設有些急功近利,并沒形成系統的管理,也沒形成真實的需求。
問:這些排污權交易所被摘牌有何影響?
馬軍:我認為,市場化的解決方案是重要的。如果對于環境保護沒有實質意義,這種交易就變成讓權力部門、單位或者個人受益了,那也沒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了。
問:該如何修改規則,讓規范排污、監督環境違法不再是一句空話?
馬軍:環境執法要嚴格,環境訴訟渠道要通暢,一些資源的價格有合理調整。但這些都不是簡單可以做到的,因為它背后有地方政府對于污染企業一種無形的保護,所以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讓公眾有效參與,前提是環境信息的公開。信息公開以后,讓各界能夠參與進來,才能夠遏制污染排放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的局面。
黃杰夫:政府只要確保試點地區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越來越小就可以了,至于試點地區的企業選擇哪種手段、多高價格來實現總量減排目標,完全可以由市場決定。
北京環境交易所相關負責人:由政府負責制定規則、確定總量、配額分配、執法監督等主要環節,監測核查由具有資質的獨立第三方負責,交易和結算等應該委托具有公信力的交易平臺具體實施,更好地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