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文化產業的并購是“風起云涌”,搶足了資本市場的風頭,有人說“文化產業迎來了資本市場的春天”。然而,在一浪高過一浪的文化產業并購熱中,還要多些冷靜。
并購勢頭不可擋
僅僅一個月內,5家上市公司收購文化傳媒公司的總價值超過100億元:高金食品以60億元收購印紀傳媒;華錄百納以25億元的價格收購文化內容制作運營及媒介代理公司藍色火焰;中南重工以10億元收購電視劇制作公司大唐輝煌;浙富控股以8.4億元收購夢響強音40%股權;熊貓煙花以5.5億元收購電視劇制作公司華海時代60%股權。
互聯網企業也在文化產業領域頻頻布局。近一年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家企業共發起了15起對文化企業的投資和并購:馬云、史玉柱斥資65.36億元購入華數傳媒20%股權;阿里巴巴以62億港元控股文化中國;騰訊也先后投資和并購了晶合思動等5家游戲企業;百度先后投資縱橫中文網和PPS視頻等文學、視頻網站。
專家分析文化產業并購“熱情高漲”的原因,主要來自四方面的“沖動”:
首先是傳統企業轉型的需要,比如高金食品、中南重工、湘鄂情等企業。近年來,行業不景氣、經營困難較大,迫切需要轉型,轉向文化產業,既符合政策導向,又可以為企業未來發展找到新的增長點。
其次是互聯網企業線上線下“全產業鏈”經營的需要;ヂ摼W企業的價值核心是平臺和渠道,新的內容和產品與原有的渠道優勢嫁接,實現從用戶群向用戶價值轉變,開發文化產業的增值服務和衍生產業,以進一步放大效益,搶占未來市場的“制高點”。
再次是房地產企業“圈地”的需要。比如萬達、恒大、永泰等房地產企業,通過充實文化的內容,既能拿到新的用地,也能為原有的物理空間增加人氣,還能實現土地的增值,可謂“一舉多得”。
最后是文化企業上市后有“做強做大”的需要。比如華錄百納、華誼兄弟、華策影視等,已先行上市,擁有充足資金后必然要有戰略布局,希望彌補“短板”,提高在娛樂傳媒領域的集中度,擴大自己的產業版圖,捍衛自己的龍頭地位。
“文化產業并購熱體現了融合的新趨勢,未來對文化企業的并購只多不少,必將還有新的并購大戲上演。”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研究院齊勇峰教授特別指出,“一個愿買,一個愿賣”,并購使這些優質文化企業的價值得到認可,也能實現資本市場的一次騰飛,為文化企業的做大做強提供了新的途徑。
文化不能只是“概念”和“嫁衣”
并購猶如一樁“婚姻”,除了高調的、看上去很美的“婚禮”,最重要的是雙方還要腳踏實地地“過日子”。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文化企業在擁有資金后,是否還能按既定的目標走,如何實現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平衡,還會有一個艱難的磨合和適應過程。北京電影學院副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韓笑認為,資金對于電影業是把“雙刃劍”,電影是個非常專業的產業鏈,投入產出需要一定的周期,社會資金的進入有利于電影產業形成良性循環,但也有一些非專業的資金進入后,往往看重短期的利益最大化,往往不在編劇和劇本上投入,而愿在明星身上砸大錢,甚至不顧影視劇的需要,強推“花瓶”明星,生造出不少“爛片”,既違背產業發展的規律,擾亂電影市場秩序,又偏離了發展的方向。
當前,由于政策的重視和社會的關注,“文化”代表一種新的發展力量,資本市場上很容易炒作文化的“概念”和“題材”,仿佛“逢文必漲”,連虧三年的高金食品在宣布控股印紀傳媒后,股價連續兩天沖擊漲停板。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提醒說,“文化不能在并購中只當是概念和嫁衣”。雖然出資并購了文化企業,但對文化產業的認識并不夠,一些強勢的企業很“功利”,把文化當噱頭,當“圈到地”或“圈到錢”后,就又把文化“踢”到一邊,不尊重文化產業的規律,不對文化進行足夠的投入,不愿在文化上下慢工夫。
打鐵還得自身硬
新元文智董事長劉德良認為,“文化產業的并購中也應注意風險,避免泡沫化,最終還是要靠產品和服務、業績和實力說話”。記者注意到,現在被并購的文化企業70%以上是影視公司。一方面說明,影視市場是文化產業中最市場化的領域,也是社會資本最關注的領域;另一方面,可能會被“光環效應”所迷惑,尚不能看到其中的風險。一些投資人或許被動輒上億元和十億元的電影票房所震撼和激勵,但事實上,中國每年生產的數百部國產片中,只有3成左右能進入院線放映。并購影視公司,在看到“贏得未來”的機會時,也應看到“群雄混戰”的風險。“通過并購,雖然實現了資本和渠道的雙重支撐,擁有了更多的產業資源,但文化企業要做強自己,實現新的優化升級。可謂打鐵還得自身硬!蔽葫i舉認為,“并購后的文化企業將面臨更大的挑戰,要站在新的臺階上,創造新的價值,實現新的增長,要求更了解消費者需求,繼續生產出優秀文化產品,讓消費者直接受益和認同,最終仍要靠產品和服務立于市場!
并購只是一個開始,未來還有一段漫長而艱辛的路要走。并購的春天很美好,還要經過一番歷練,才能順利度過“倒春寒”。
有專家建議,首先,并購雙方要在人才和企業文化上進行重新整合,保持企業核心的創新能力,實現“1+1>2”的美好愿望。并購后,產業的界線日益模糊,唯有通過不斷學習和思考才能應對新的變化。比如文化產業與互聯網契合度較高,數字娛樂將逐步滲透到消費者生活中,這既是一片尚待開墾的“處女地”,同時也是兵家必爭的“登陸場”。同時,文化產業從業者將成為復合型人才,既要熟悉藝術,也要了解技術;既要有文化思維,也要有互聯網思維;既要看到現實需求,也要了解潛在需求,通過集成創新去贏得消費者和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