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總投資220億元的聯盛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在福建漳州赤湖工業園宣布全面投產!這一投資規模創下當地制造業單筆投資紀錄的項目,不僅以年產390萬噸的產能改寫區域造紙產業格局,更帶著“智能化綠色制造”的標簽引發行業對“傳統產業新質生產力”的熱議——在雙碳目標下,這個超級項目能否成為造紙業轉型的范本? 390萬噸產能背后:技術突圍與綠色基因 走進聯盛漿紙(漳州)有限公司的白卡紙生產車間,機械臂協同作業的轟鳴聲中,一卷卷白卡紙在自動化生產線上迅速成型、分切,成品經傳送帶直送智能立體倉庫。“整個生產流程幾乎無需人工干預,關鍵工序的精度控制能達到0.1毫米。”聯盛漿紙外聯部經理黃建輝指著高速運轉的設備介紹,項目采用國際領先的制漿造紙技術裝備,智能化生產、綠色制造水平已達國際先進標準。 這一產能規模的落地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25年7月26日,項目PM2白卡產線就已成功開機出紙,為全面投產奠定基礎。“從單條產線試產到全流程貫通,我們用三個月時間完成了設備調試與工藝優化。”黃建輝強調,項目始終堅持“環保制漿、綠色造紙”理念,通過封閉式水循環系統、余熱回收裝置等技術,使水資源重復利用率提升至95%以上,噸紙能耗較行業平均水平降低18%。 園區“硬基建”+“軟服務”:從配套到產業鏈延伸 作為項目落地的核心載體,赤湖工業園正以“基建先行”的思路構建支撐體系。“為保障聯盛項目順利投產,我們已建成橫六路等七條園區道路,形成‘三縱四橫’路網框架。”赤湖工業園副主任朱輝龍透露,在看不見的“地下工程”中,園區同步推進熱電聯產規劃、深海排放系統等配套,“從控規修編到環評審批,每個環節都安排專人對接,確保要素保障‘不脫節’。” 更關鍵的布局在于產業鏈延伸。朱輝龍提到,園區正以聯盛項目為龍頭,積極承接古雷石化中下游產業,“謀劃印染產業園、推進將軍澳碼頭建設,就是要打通‘漿紙-包裝-印刷’產業鏈,甚至接入化工新材料領域,做好‘油頭化尾’文章。”這種“龍頭帶動+集群發展”的模式,讓220億投資不再是孤立項目,而成為區域產業升級的“引擎”。 557萬噸擴建計劃:野心背后的區域博弈 就在全面投產的同時,聯盛已啟動年產557萬噸林漿紙一體化擴建項目的前期工作。“擴建不是簡單的產能疊加。”黃建輝解釋,新項目將重點布局高附加值特種紙,“瞄準食品包裝、醫療用紙等細分市場,填補華東地區高端紙種缺口。” 這一計劃背后,是地方政府與企業的深度綁定。朱輝龍表示,園區正同步推進擴建項目的控規調整與環評報批,“我們要確保項目用地、用海等指標‘應保盡保’,同時通過口岸開放申請,讓產品能直抵國際市場。”值得注意的是,省委書記周祖翼此前在漳浦工作檢查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擴建項目被視為踐行這一要求的關鍵實踐——通過技術迭代與產業鏈整合,讓傳統制造業釋放新動能。 從390萬噸到未來的947萬噸(現有+擴建)產能規劃,聯盛與赤湖工業園的組合,正在書寫一個關于“傳統產業如何擁抱新質生產力”的樣本。當智能化生產取代人工操作,當綠色制造對沖環境壓力,當單個項目升級為產業鏈樞紐,這個220億“巨投”的意義,或許早已超越造紙業本身——它能否成為區域經濟從“規模擴張”到“質量躍升”的轉折點?答案或許要等下一個五年揭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