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漿紙行業,有這樣一位以技術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破局者”——亞太森博(山東)漿紙有限公司的高新科技工程師、志愿者協會副會長黃凱。他帶領團隊榮獲“智能工廠”“省輕工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獎”等多項榮譽,更以公益之心踐行社會責任,成為行業與公益雙軌并進的典范。
從基層到高新:成長與轉型的關鍵跨越
2017年,黃凱以一線生產調度人員的身份加入公司,如今已成長為技術與管理雙強的復合型人才。回顧這段跨越,他認為一線經歷至關重要,讓自己對生產全流程有了“毛細血管”級的理解,包括設備運行邏輯和員工實際痛點,這些都成為后來推動智能化轉型的堅實基礎。
他特別提到兩項關鍵能力:一是“逆向思維”,善于從結果倒推計劃,例如在申報“智能工廠”時,團隊以數字化閉環為目標,反向梳理數據斷點和協作難點;二是“系統思考力”,能像拼圖一樣整合生產、數字化、研發等多部門資源,解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技術難題。
在推動“智能工廠”這一行業標桿項目時,最大挑戰來自于技術整合與系統協同。面對多環節、多設備的復雜流程,團隊通過覆蓋從原材料采購到銷售售后全流程,確保環節可追溯,并整合ERP、MES等系統,最終構建起覆蓋全產線的質量追溯系統。
從技術到管理:創新與知識產權的破界之路
2024年,黃凱接手公司知識產權管理時,專利申請量已連續三年下滑。通過調研,他發現核心問題在于激勵機制不足和員工對知識產權了解不夠。一年時間內,他推動三項舉措:向上爭取管理層重視,強化制度與獎勵保障,加大研發投入與產學研合作。最終,公司知識產權受理授權量從3項躍升至12項。
此外,他還主導公司通過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這不僅提升了企業形象、降低研發風險,還使公司在稅收、研發費用扣除等方面獲得政策支持,更為企業長遠發展筑牢創新基礎。
活力、溝通與公益:工程師的另一面
同事稱黃凱為“活力擔當”和“溝通大師”。在推動跨部門協作時,他堅持“結果導向+換位思考”,用數據說話,以輕松的方式化解溝通障礙。例如用“減少5%蒸汽消耗=年度降本200萬”這樣直觀的方式與生產部門對接,也會通過下午茶、“吐槽大會”拉近團隊距離。
作為公司志愿者協會副會長,他在技術工作之余積極投身公益,組織“衣舊暖人心”“我是小小造紙家”等志愿活動。他認為,工程師不僅創造產品,更應傳遞福祉,“技術向善,才是創新的終極意義”。
黃凱的座右銘是:
“保持簡單、直擊本質”
他建議年輕工程師培養
從“How”到“Why”的思維
用五個Why分析法挖掘問題本質
工程師不僅要解決問題,
更要定義問題。
技術為本,創新為魂,責任為根
——這正是黃凱
也是新時代工程師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