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管理到底有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以供企業套用?
如何管理好一個企業?是企業領導者的首要職責,也是企業領導者每時每刻都應思考和關注的問題。企業管理到底有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可以供企業套用?
嚴格地講,企業管理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則是相同的,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管理模式是不相同的。對具體企業而言,管理模式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也就是說,對具體企業最合適的,就是最好的,衡量標準,就是資源組合上“公平與效率”。
但對每一個企業而言,不同的發展階段,又確實存在著不同的管理模式,我們可以分為三種:
人治模式
這種模式普遍存在于企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國營企業如此,民營企業尤甚。創業時以家族、朋友起家,維系企業靠親緣、義氣、情面;管理憑經驗,決策靠感覺,組織靠道義,控制靠隨機,領導靠威信,激勵靠獎金,隊伍建設靠師傅帶徒弟。這種模式在創業初期的存在是合理的,但不適合企業的發展與擴張,如果企業領導人不意識到這種模式的局限性而沉溺于其中,要么會疲于奔命,到處救火;要么機遇一來,錢賺一把,然后管理失控,一夜崩潰。
法治模式
這種模式是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在管理平臺上必須要跨越的一個臺階。法治管理模式依靠的是把企業各有機組成部分(如組織系統、指揮系統、檢查系統、信息系統、激勵系統、決策系統等)規范化、制度化、使企業象人的各生理系統一樣,有機的融為一體。企業就象一臺有生命的機器一樣在運轉,它的運轉靠的是精心設計的機制、流程、程序、制度,它不會因個人好惡而輕易偏移方向,也不會因某個人的離職而停止運轉。法治模式的導入,從產權直到日常管理行為都有明確的規范。從人治管理模式走向法治模式,即建立現代企業職業化管理平臺,是中國絕大多數稍具規模的企業要實現飛躍和可持續發展而進行“二次創業”的成敗關鍵。
文治模式
文治模式是企業管理在法治模式基礎上的升華,是以人為核心,以文化為導向,以制度為基礎,以戰略為重點的管理模式。管理的主體客體都是人,管理的研究與實踐離不開人,可以說,任何管理理論的出現與發展,都是基于“人性”假設的不同,所以探討管理模式,我們不妨從一個人的觀念到結果的因果鏈入手。對于任何一個人其觀念決定態度,態度決定行動,而行動決定結果。管理者追求最終結果,于是去管理員工的行為,而行為是由態度決定的,態度是由觀念決定的,所以,只有管理人的“觀念”、“思想”,才能真正做到“無為而治”。而信息時代的到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越來越有賴于員工的創造力,員工管理必然越來越趨向于自我管理。自我管理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共同愿景目標和共同價值觀的認同下極大發揮創造力。所以,文治管理模式下,組織是學習型組織,控制是自我控制,領導靠教育培訓,管理中心是人,管理重點是“價值觀”。
企業在管理模式建立時,應注意的三個問題
1. 人治、法治、文治,反映的是發展趨勢,應隨企業的成長,審時度勢,適時 推動,作為企業最高領導人不可不察,不可不明。
2. 人治、法治、文治,是管理模式的重要特征,在實際運作中,三種行為會并 存,只是重心在哪里的問題,所以,推動管理模式,不可教條。
3. 人治、法治、文治,無論哪種管理模式,成敗關鍵是“人”,這其中關鍵的關 鍵是最高領導層心智模式的改變和職業經理層的培養,我們會發現,教育培 訓是管理中永恒的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