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工信部向社會公告了一份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名單,涉及 18個工業行業、2087家企業,其落后產能必須在今年9月底前關閉。工業耗水及水污染物排放大戶造紙業有279家企業被列入“黑名單”,但出人意料的是,全國第一造紙大省的山東卻僅有一家。
已實現零排水的匯鑫生物漿紙股份有限公司的排污口有個醒目的牌子:在這里,污染已經成為歷史!告別污染,帶來了更廣闊的市場機遇,還有老百姓可感可知、實實在在的環境改善。
業內人士認為,在此次眾多造紙企業被點名之前,行業深度調整已經悄然展開。去年5 月1 日,以我省地方標準為依托,國家制定新的造紙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COD排放由過去的450mg/l一下提高到200mg/l,引起行業震動。許多地方到我省取經,卻發現“山東的造紙平均技術水平至少比國內平均水平領先五年”,驚呼“我們沒法干了”。據說,有一個省回去就把一重點流域的所有造紙企業全部關停了。
去年底全國造紙行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宣傳貫徹會在我省召開的時候,省環保廳帶著來參會的各省區市環保部門跑了幾天去看造紙企業。看第一家的時候,有人說,這樣維持幾天的話我們也能做,就是成本太高,你們不會每個企業每天都這樣吧。看了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之后,服氣了,說“山東確實有道道”。
所謂的“道道”,指的是 2003年我省實施的《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曾經,造紙行業也是我省的污染大戶,上世紀90年代,不論新水用量、廢水排放以及COD 排放量都超過了全省的50%,對GDP的貢獻卻剛過3% 。2003年實施的地方標準決心改變這一切:第一步,草漿造紙外排廢水COD 為420mg/l(當時國標為450 mg/l)。這向行業發出標準明確加嚴的信號。
由于太過超前和嚴苛,標準第一次論證的時候,行業主管部門和絕大部分企業都不認同,認為對我省造紙企業不公平、將扼殺行業發展,沒通過。
“制定標準到底是為了什么?是要保護落后、把大多數企業都套進來、誰也走不動,還是發展先進生產力、依靠標準引導和技術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深層調整?”面對一些環保業內人士的缺乏信心,省環保廳科技標準處處長謝鋒說,“要用發展的眼光看標準、看技術,這中間還有7 年的時間。標準是一個引導作用,就是引導全社會一起努力去‘夠’。”
但也必須考慮企業的發展空間,給它一定的準備期。所以我省采取了分三階段逐漸加嚴的標準。
今年1月1日,省標到了外排廢水COD100mg/l,企業甚至有治理到40mg/l的了。回首這8年的歷程,企業根據標準的實施進程和自身實力,選擇研發技術、創新工藝或是上治理設備,也有些逐漸轉產、平穩過渡,實際用行政手段關停的1 家沒有。和當初的擔心相反,先進企業得到快速發展,行業得到整合提升,產業結構發生了質的變革。
謝鋒告訴記者,造紙耗水高、排放高,實質上會擠占其他行業的發展資源,山東又非常缺水,所以以前有個說法,為了經濟發展的整體效益,即使不考慮環保代價,造紙規模也必須要控制在1000萬噸之內。而事實上,今年就可能要達到1800萬噸。“什么是轉方式調結構,為什么必須得轉得調,看山東造紙就明白了。”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山東標準還將進一步加嚴,有可能到外排廢水COD60mg/l,甚至更低。60mg/l是什么概念呢?地表五類水是40mg/l,也就是符合農業灌溉標準用水及一般景觀要求用水。達到60mg/l基本就可以和這個對接起來了。
山東的造紙企業有個特點,就是幾乎都在排污口有個養魚池,魚可以在排放的水中生存,直觀上就能讓老百姓放心。
2003年,恰逢省里制定生態省發展規劃,謝鋒發現,一個中型造紙廠排水量就相當于一個中等城市的污水排放,而且就算造紙廠按照國標450mg/l達標排放,其COD 含量幾乎比城市污水處理廠未經任何處理的水高一倍。他意識到,正是標準的滯后,即使企業都達標了,老百姓看到的還是“有河皆枯、有水皆污”。必須實行更嚴格的制度、制定更嚴格的標準。
截至 2009年鋼鐵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出臺,省環保廳已經制定了15 個行業引導標準,基本覆蓋主要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所有標準都嚴于國家標準,最高的甚至嚴7-9倍。
今年,省委省政府向山東老百姓承諾,年底前, 59條省控重點河流將全線恢復魚類生長,目前,已經有50條河流達到目標。